美文网首页文学简书电影院文学
为“活着”而活着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为“活着”而活着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作者: 爱你城精选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1:09 被阅读1874次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底层民众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和兴衰动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那就是忍受苦难,坚强乐观的活着。这种生存哲学让他们在漫无边际的苦难里没有走向绝望和崩溃,这种执着地要活着的生存哲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作家挖掘到了这种在民族深处的特别性格,看到了中国底层民众生存的艰难,领会到了这种生存哲学并融汇在他们的作品之中。余华也正是在审视自己脚下这片深沉的土地的时候,深入中国底层社会,了解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发现了中华民族里的独特个性,汲取了历史和现实的养分,结合自身经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余华是一位多产作家,纵观余华所有的的作品,从崭露头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比较成熟的《第七天》里面都贯穿生存和苦难两大意识,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一直是余华小说关注的焦点,而苦难则是余华小说中反复要渲染的主题。长篇小说《活着》就是贯彻了余华生存哲学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借福贵之口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和福贵对自身经历的感受,告诉人们如何去承受巨大无比的苦难,向人们提供了如何在极端的生存条件下求生的理念。

    《活着》蕴含了余华对苦难的态度、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以及对生死的理解,也深刻地表达了余华的生存哲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一、 余华生存哲学的基本内涵

    生存哲学总体上认为人是具体的生存者,再根据具体的人,关注人们具体的生存境遇,讨论生存问题,主要研究人的生存和生存方式,通过自觉地反思进行内在的关于人性的感性批判,再回到人的本身,而余华的生存哲学就是他个人对生存的反思和领会。余华的生存哲学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余华的生存哲学里构建的生存境遇本质是苦难,第二个方面是余华的生存哲学所要唤醒的向死而生的生存情态,最后一个方面是余华的生存哲学里构建的生存境遇和唤醒的生存情态所要彰显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生存旨趣。

    (一)余华构建的生存境遇本质

    在余华构建的生存哲学里,苦难贯穿在人整个生存过程之中,人的存在和苦难相连,活着就需要忍受苦难。不管在什么生活环境下,人都会遭遇苦难,苦难已经成为了人的一生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了,生存境遇的本质就是苦难。

    余华笔下的中国式老农民徐福贵的一生就都充满着苦难,他的回忆里带着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深深的烙印。福贵的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苦难堆积而成的,由于命运的未知和生活的无常,作为中国最底层民众代表的他无法躲避苦难,只能直面苦难。在尝尽人生百味之后,晚年依然可以友好地和现实世界相处,平和地向陌生人讲述自己一生,超然淡定的活着。

    通过对福贵这个人物的刻画,余华表现了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了普通人一生中可能遭遇到的所有苦难。

    (二)余华所要唤醒的生存情态

    生存情态指的是在生存的内在方面,对人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态就是畏死恋生,即畏惧死亡贪恋人生,而余华将畏死恋生上升了一个高度,他所要唤醒的生存情态是向死而生,即向着死亡生存。

    死亡是余华钟爱的情节,在其作品里都离不开对死亡的大量描写,尤其是《活着》这个故事,一共描写了十次死亡,死亡成为了活着的线索,推动《活着》的情节发展。余华通过大段大段的对死亡的描写表现出了生命的脆弱,揭示了人类生存的不易和所承受的苦难的沉重和不幸,让民众在感知到死亡以后,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坚强的活着,唤醒人们最原始的本能也就是对生命的追求。

    (三)余华所要彰显的生存旨趣

    《活着》里余华假借命运之手让福贵失去了一切能失去的,把覆盖在福贵身上的种种都剥离掉了,解除了人生里的种种对福贵生命价值的遮蔽,回到了福贵这个人的本身,让我们发现福贵身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剥夺掉 ,唯有他活着的意志不能被剥夺。到了小说最后,老福贵记住了过去他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的心里已经没有苦难了,苦难被他反复回忆的生命里有过的温情记忆所消解,他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活着的老福贵心内只剩下超然和平静,只为了活着而活着。在对于现代人要怎么去生活这个问题上,余华给出了最简短有力的答案,那就是活着。余华将肉体存活提到了极高地位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彰显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 余华生存哲学的形成原因

    余华生存哲学形成的原因离不开他自身经历的影响,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两者的影响下让余华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余华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长期的写作让他渐渐学会用温情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大时代的动荡让他更真切的感受到在极端条件下人为了生存要遭受多少的苦难,也让他更清晰的看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存苦难;而余华对中国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让他通过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具体小人物的命运来探究生存问题,肯定普通人的生存价值。

    (一)自身经历的影响

    余华说过“一个作家的童年决定了他一生的写作方向。”他自己认为这段成长时期心理上的经历对他而言非常重要。

    余华出生在浙江海盐,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余华全部的童年都在医院里,他感觉是医院养育和教导了他。从小就在医院各个角落游荡并且还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的他见惯了血腥、哭喊、尸体、生死,对幼年的余华而言,死亡和血腥都太平常了,平常到已经是他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了。因此,余华从小就比旁人拥有更冷静和深刻的生死观,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的,是必然要发生的,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叙述的,所以余华的作品里也蕴含了大量与死亡和血腥有关的内容,尤其是早期的先锋作品。

    度过了童年时期的余华迈入了青年时期,高考落榜之后,余华服从国家分配从事了牙医的工作。1978年-1983年这五年的从医经历,让余华更加熟悉人的身体构造,更加能用简洁、精准的文字去描绘血腥的死亡画面,直白明确到令人心颤。

    青年时期那种对社会和世界矛盾尖锐的逆反心态也让余华走上了的早期的先锋文学之路。当时的余华用带着强烈医生气息的冷峻的文字揭露人性的恶,立足于现实中的关于暴力和死亡的描述,小说的结构和叙述语言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经历了青年时期的一番探索,迈入中年的余华内心的愤怒渐渐地平息了下来。他不再用敌对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开始用平等和同情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对生存和死亡的认识让他更深刻地去思考人性,因此就创作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尽管处处苦难又处处充斥着温情和感动的作品,展现了普通人的人性美好的一面。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余华出生于1960年,他童年时代的开始就是文革的开始,而高中时代的结束也就是文革的结束,可是说是完整的经历了那个可怕的群体狂热时期。余华最早接触的文学就是文革时期的大字报里的暴力语言,也目睹了许多文革期间的暴力血腥场景,所以余华作品里的时代背景通常是文革前后几十年那个动荡大时代,描写的人物也大多是他当时在的小地方海盐经常看到的那些受苦受难又无力反抗的中国老百姓。余华在他的长篇小说《兄弟》里就描述了很多关于文革的暴力血腥场景的描述,比如才华横溢、品行优秀的宋凡平在接李兰的汽车站里被六个红卫兵用木棍活活打死,直白地重现了那个时代的暴力、血腥和残忍。

    余华是在令人恐惧和压抑人性并且没有文学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他最初深刻的文学体验,是在成年和中国对文学解禁之后才感受到的。由于无序的阅读,他接收到的许多外国文学最先影响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思考,比如卡夫卡刻画的玫瑰长在溃烂的伤口上和川端康成描写的死去的姑娘化了妆像出嫁的新娘就让余华感受到了生命在死亡以后出现,生死之间没有阻隔;而但丁又告诉余华“人是承受不幸的方柱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物体比方柱体更加稳定可靠呢?”以中国的方式成长和思考的余华突出结合传统生存哲学将这些感知融汇到他自己的生存哲学之中,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就借一个中国式老农民福贵的一生和感受模糊了生死的界限,告诉我们绝望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活着可以承受多少的苦难。《活着》也是中国多年现实的产物,即使放到当下,也有很多民众是以这样非正常的状态死亡的,表现的苦难和死亡是中国现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如何避免这种非正常死亡。

    余华关注了不同境遇下的人类生存,通过极端生存环境下中国底层人民的死亡惨状与福贵的活着,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压力,所承受的苦难的打击有多么沉重和不幸,思考了现代人生存的深度,批判了时代对底层民众的影响,在苦难里解读了生命的延展性。

    三、《活着》中生存哲学的具体内容

    余华在《活着》中贯彻了自己的生存哲学,其具体的内容表现在:福贵从他苦难的一生开始之后,他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一直忍受现实带来的苦难而活着;在死亡一次又一次的掠夺下,所有的亲人都死去了,福贵依然孤独又坚定乐观的活着;福贵就像那头他给起名也叫福贵的老牛一样承担着种种不幸和苦难,没有能力反抗,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命运加诸在他身上的一切。余华通过描写福贵这一个家庭经历的种种现实苦难来反思过去几十年里整个中国社会经历的生存苦难。

    (一)在苦难里忍受的活着

    《活着》只有十二万字,但人生所有的不幸都浓缩在了这本薄薄的《活着》里。余华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精妙的叙述结构展现了福贵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性格丰满鲜活的中国式老农民。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从小锦衣玉食的,长大了吃喝嫖赌俱全,上私塾是由自己家雇工背着去的,每次进城都特意骑在妓女的背上和岳丈请安,生活浪荡又放纵。一次赌博中,福贵被龙二下套输光了徐家的全部家产,从地主阔少一下子就变成了贫苦农民,之后一生再无福和贵,苦难的一生就此拉开了帷幕。

    徐家破落的当天,福贵爹郁结在心从村头粪缸上掉下来死了。国共内战,政权更迭之际,福贵在给他娘请郎中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战场上横尸遍野,历经生死回到家乡之后,福贵娘已经病死了,乖巧可爱的女儿凤霞也因为高烧变成了哑巴。好不容易等到土地改革,福贵作为贫农分到了五亩地,一家人辛苦劳作勉强能安稳度日了,但立马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就陆续而来。一家人在那样动荡艰难的岁月里苦苦地挣扎,忍受苦难努力地只想要活着,存活于这世上是他们唯一的念头,也是最奢侈的念头。福贵一家的命运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最普通的底层老百姓的命运,在那样的群体狂热时期,社会底层的每个人的权利、财产、地位、甚至生命都可以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人们回到了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也就是人的本能诉求,那就是活着。

    社会底层的民众都成为了改革时代这个刀俎上的鱼肉,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办法去呐喊,没有能力去和现实抗争,只能选择在大时代里浮沉,为了生存只能被动地选择去忍受一切苦难。苦难贯穿在他们整个生存过程之中,活着就需要忍受苦难。

    《活着》这部家族苦难史浓缩了中国底层人民几千年来遇到的生存苦难,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活着有多么地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苦和难,活着才具有这么深刻的含义和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二)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有人都想要活着甚至是好好活着,可就连活着的都只有福贵一个人。倾家荡产之后,福贵不再纨绔,不再浪荡,牢记他娘说的“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他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日夜劳作想要养活一家人,可死亡却一直围绕在福贵身边,与福贵有关系的人们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亡,最终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的活着。

    一个活着的人能够最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和感受到死亡带来的悲痛,那就是直面亲朋的死亡了。人民公社时期,福贵的儿子有庆,那么善良的一个孩子。他为了献血跑在最前头,却被医生给县长的老婆抽血给活活抽死了。看着有庆为了省鞋常常赤脚跑来跑去的路,福贵觉得“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7]这些盐都像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流的又苦又咸的眼泪干结而成的,每一粒盐都是福贵的悲痛,每一粒盐又洒在了福贵心上的伤口。而福贵的女儿凤霞呢,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哑女好不容易和偏头二喜结成连理,互相欢喜和体贴,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却在生下苦根之后死于大出血,对于一个即将做母亲的女人,这是多么地残忍啊!凤霞没了之后,身患软骨病努力支撑的妻子家珍也终于受不了打击去世了。二喜又当爹又当妈的,一个人带大了苦根,可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死于工地意外,被两排水泥夹死了。福贵老了,受不住这样的悲痛,去领二喜的时候摔在了地上,是和二喜一起抬出那家医院的。福贵带着苦根回到村里,那么小的孩子跟着福贵下田干活,孝顺机灵的苦根让福贵觉得日子虽然苦,但是有苦根在,活着也有盼头。从小家里穷,苦根因为发烧,福贵心疼他,给他用盐煮了半锅新鲜的豆子,就是因为这半锅豆子,七岁的苦根撑死了。福贵失去了一切,只留下了活着的信念。老福贵不再担心谁了,安安心心的活着等着死亡降临,他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块钱,村里人都知道这钱是留给替他收尸的那个人的。

    苦难到了极端带来便是死亡,重复的死亡也将苦难一层层的叠高,推向了极致,而苦根的死亡也终结了福贵的苦难。从福贵爹到苦根,余华一共描写了十次人物的死亡,死亡是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生和被叙述的。死亡和尸体都是十分平常的,死亡不是一件神圣和崇高的事情,而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活着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死亡。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能够更认真的去对待生活,《活着》中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告诉我们要更珍惜活着,要更有意义的活着。

    (三)在孤独中坚定地活着

    徐福贵一直都活着可也一直在失去,直到失无所失。年少时被龙二下套一夜之间失去了钱财权势庭院和奴仆们,他活着;失去疼爱他的爹娘,他活着;失去了战场上相依为命的战友老全和春生,他活着;土改的时候,龙二被当成地主恶霸枪毙了,死前喊着他是替福贵去死的,失去了仇人的福贵想的是“这下可要好好活了”;失去了乖巧懂事的儿女,他活着;失去了挚爱的妻子,他活着;失去了当成亲生儿子的孝顺女婿二喜,他活着;失去了生活唯一的盼头外孙苦根,他依然活着。

    福贵一生都是在亲人的死亡中度过的,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女、女婿、外孙,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无牵无挂的活着,等着死亡,等着别人来埋葬他。福贵被命运带来的苦难剥的干干净净,生命从最初开始在福贵的名字前后添砖加瓦所建造的一切都没有了,财富、地位、家庭、感情,这些福贵都逐一失去了,直到最后什么都不剩。失去了所有可依附的之后,福贵只能自我依附,这时的福贵已经看透了死亡,对什么都没有希望了,当然也不存在绝望。生而为人的本能让福贵选择继续活着,这就是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不断地失去而活着是福贵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了。

    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结束,已经失去的亲人和朋友,都走出了时间的限制,活在福贵的记忆里。福贵每回忆一遍从前的生活,都像是一场新生,重活了一遍。福贵依靠着那些快乐温情的回忆抵抗着苦难带来的痛感和孤独,坚定地活着。只要福贵还活着,家珍他们就一直活着,活在福贵的回忆陪伴他度过属于徐福贵的一生。生存和死亡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福贵的活着就是对命运和现实最大的抗争和无声的胜利,所有被命运和现实夺去生命的人,都鲜明地存活在福贵的记忆里。所有人都死了,所有人又都和福贵一起在回忆里活着。

    四、 余华生存哲学的反思

    《活着》这部福贵的悲剧苦难史,看似笼罩着强烈的命运悲剧色彩,可其实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就有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不但有处于改革时期动荡的社会带来的悲剧,还有在那样黑暗的年代里不仅放大了人性的善,也放大了人性的恶导致的悲剧。

    (一)特定时期下的社会悲剧

    《活着》处于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大时代,人与社会的矛盾尖锐,底层民众没有能力避开这些来自动荡时代的苦难,因为无能为力,只能忍受着求活。

    每一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可在这本书里只有福贵是独特的,这些死亡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普通正常的老死。福贵娘死于疾病,老全死于战争,龙二和春生死于改革带来的悲剧,有庆死于对权贵的讨好和谄媚,凤霞死于医疗的落后,家珍和苦根死于生活的困苦,二喜死于人为的意外。没有因果报应循环,他们都是无辜的生命,没有什么过错,却偏偏被卷进了时代的大漩涡里,毫无反抗能力的他们饱受战争、疾病、饥饿、政治变革的折磨。这些看似偶然发生在福贵身边的死亡浓缩了中国底层民众过去经历过的所有苦难,放大在那个时代里都是普遍又正常的。《活着》没有拷问活着的意义感在哪里,而是展示了生活中苦难的存在,命运的无常,表现出了极端环境下中国底层人民的死亡惨状。这些非正常的死亡揭示了人在生存中遇到的苦难,表达了中国大多数人过去几十年以来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观念,他们习惯忍耐,习惯全盘接受苦难并且把苦难合理化,令人深思我国底层的普通民众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只有在那样国家不断改革、社会动荡不安、医疗落后、物质匮乏、极度贫困的年代里,人们谈不上精神需求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极端生存哲学来忍受贯穿人生的苦难。

    (二)黑暗年代的人性悲剧

    社会的动荡和秩序的混乱导致苦难的接踵而至,不仅放大了《活着》里人性美好的一面,让人因苦难里的温情而感动,也放大了人性卑劣丑恶的一面。生存条件的困苦,会让老实的福贵在冰天雪地的战场扒抢大饼的士兵们的鞋子生火煮饭,会让乖巧的凤霞因为挖到的一个小红薯挥锄头打人,更甚的是带来死亡的悲剧。

    龙二和春生不止是死于改革带来的悲剧,龙二人性里的贪婪也是导致是他替福贵去死的决定性原因。龙二在赌博时下套,用不正当的手段掠夺了福贵一家的所有财产才成为了地主,所以他才在土改时被枪毙了。春生是因为对现实的退缩和避让,自己消极的选择自杀死亡的。福贵爹是直接因为失去财产郁结在心去死的,福贵娘是间接因为失去财产之后没钱看病一拖再拖病死的,以福贵当时嫖娼嗜赌的模样,没有龙二,也会有龙三、龙四,是福贵里性格的欲望害了他的父母,想要光宗耀祖发大财又不脚踏实地,而苦根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他的死亡不仅是死于穷困而是死于福贵的愚昧和疏忽。

    这些人物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值得我们反思自身的性格缺陷,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养成健全完整的人格,避免导致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活着》延续了人类一直探寻了几千年的生死母题,余华在写作时用自下而上视角把小人物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故事,在历史的画布上看小人物如何艰难求生,时代带给小人物的影响有多大,借用平凡的普通人的感知来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加入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知和经历以及对于时代的所思所想,自然地贯彻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福贵的活着证明了余华生存哲学里绝望的不存在,人一生要遭遇多少苦难以及对苦难承受力有多大,极限的生存状态下人可以只为了活着而活着,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他值得肯定的生命价值。

    福贵一个人的经历其实被无数的普通人悄悄拥有着,福贵选择活着去追忆失去的亲友,回想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一起经历的往事,不再有过去对未来的恐惧,触摸回忆里过去的温情,发现今天的活着的意义,让我们感到经历种种苦难之后也应该选择活着。

    《活着》简单却直击人心,普通人的一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活着”而活着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xg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