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1]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2],江枫渔火对愁眠[3]。
姑苏城外寒山寺[4],夜半钟声到客船[5]。
>注释
[1]枫桥:位于今苏州城西。
[2]乌:乌鸦。一说“乌啼”为地名。
[3]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4]姑苏城: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因名僧寒山而得名,亦位于苏州市城内,距枫桥约三里。
[5]客船:指诗人夜泊之船。因诗人正在行旅中,故称“客”。
翻译
在这月落乌啼的时候,
满天弥漫着侵人的霜寒;
听着岸边枫叶瑟瑟,
看见江中渔火点点,
我满怀旅愁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夜半时分清晰地传到了客船。
>鉴赏导示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其为文“不雕不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唐才子传》)。有《张祠部诗集》问世。这首诗善于把眼前景物写得具有感情色彩,是一首名作。因为这诗,本来不出名的姑苏城外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名闻中外的游览胜地。
鉴赏
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在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特点:深邃、萧瑟、清远,同时也写出了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心境:孤寂、清寥。
诗的第二句描写“枫桥夜泊”的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对于“江枫”二字,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见:一片空阔浩渺的水面,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这里,“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景物的组合、搭配颇见匠心。“对愁眠”三字写出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同时也隐隐透出旅人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这样就把山川风物的情致和旅人的情怀相对独立而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优美的艺术境界。
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照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
>鉴赏要点
(1)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3)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的手法。(4)情景交融的写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