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就是个锤子,嗯!或者键盘之类的吧。。。
AR+ 必死
好多人都在说AR,就像好多人都在说AI一样,很多企业或者团队就冲着这个所谓的风口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以图挖出点东西,成就一番事业。这里我准备泼冷水了。
“AR就是增强现实,把虚拟的数字内容和现实世界里的物体进行叠加,形成以假乱真的逼真体验”这样的定义随便一搜就可以找到。
然后,什么样的场景或者故事,适合用AR来演绎,大家都一直在琢磨。
搞To C的就想,什么样的物体或图形叠加内容后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嗯,然后就有了一堆的案例,比如用人民币,用app图标,用品牌logo,用银行卡等作为AR物料,最好找人群里最大公约数的物品来做。大家肯定见过扫一扫电影海报,出现电影介绍,扫一扫银行卡,出现不同的让人wow的效果!还有支付宝的扫品牌logo领红包。
搞To B的目前大多是给秀一秀技术方案,然后做AR效果抓眼球活动几乎是目前最大的出路,部分项目难得的和业务整一起,也是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冷眼旁观,索尼大法的摄像头玩几遍也就腻了,扫一扫电影海报我要先去找个海报不如打开豆瓣直接看,领红包就是领红包,非得去找品牌图标做识别付出和收益不对等,不可持续。而搞活的AR干脆就是一次性的。
这些项目,大多已死,或正在死去。
AR是什么
我认为,AR只是人机交互方式。
过去,我们先用字符和机器交互,这太难了。
后来,我们用比喻事物来和机器交互,比如鼠标和箭头,比如任务和窗口,比如删除和拖放到垃圾桶。聪明的人发明了鼠标,键盘,语音输入法等等。然后这些自然的东西和动作行为,变成机器的语言逻辑,最后通过显示器呈现出来,这是大家正在享受的这个世界。
我们把AR的实现过程拆解来看:
1.预存内容:把画面,物体弄成照片和3D模型给计算机学习训练;
2.预设逻辑:每个画面或者物体,我们希望用户看到这些的时候,同时看到什么
3.环境输入:通过摄像头,各种深度传感器,把当下的环境输入机器
4.输出效果:机器将第3环境信息和第1步预存点进行实时匹配,一旦匹配,就输出第二步预设的逻辑。
所以,AR是什么?你给机器看到东西,机器给你显示关联内容。就这么简单。
我们目前AR届给机器看到的东西还比较简单:图片,3D模型。
我们可以给机器输入更多维的内容:声音,气压,温度,磁场,高度,湿度。这些信息可以是静态单点的,也可以混合时间轴形成一个时间段内的变化样本。比如图片在时间轴上的叠加就是视频的场景故事识别。目前你给机器一个图片,它可能会猜错或者猜不出来。
AR输出最普及多当然是手机,但是手机做不到沉浸式体验。目前头戴设备之类能显示的视野也都比较小,分分钟出戏。截止目前,我体验过最佳的输出设备应该是球幕影院吧。但是只能坐在椅子里升到空中看。
手机平板通过屏幕看>光折射式通过眼镜看>全息投影眼镜看>直接全息环境投影。大概科技树是这么点开的吧?
+AR得救
有更好的鼠标和键盘,我没法写出更有逻辑的文章。
有更好的音响,不会让一个垃圾歌曲播放的更生动。
一个本身不成立的故事,用更炫的效果来演绎,这个故事也不会更动听。
AR+抢红包,抢红包本身成立,AR+抢红包就成立。
业务+AR,在业务本身成立的情况下,AR的引入会是一个亮点,让业务增色,让用户更喜欢或更冲动。
一个故事的三个说法:
1.我在宜家买了个书架,回家后我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比较着做,把书架装好了,好开心。
2.我在宜家买了个书架,回家后我扫了扫订单条码,跟着视频把书架装好了,好开心。
3.我在宜家买了个书架,回家后戴了个牛逼的AR眼镜,我把书架所有东西往地上一丢,我就看到每个木板上浮现出安装序号,我拿起1,2就在那闪,还有个动画把自己往1上凑,于是我无脑就把书架装好了。
这三个故事的核心是,我买了个我喜欢的书架。我把它装好了。
不是:无脑装书架好帅啊!我要装个说明书。
不会有人因为一个更好的键盘,写出了更帅的文章。
但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会因为一个好键盘而更有效率。
写文章可以赚钱。
卖键盘也可以赚钱。
但是那些想买个好键盘来写文章赚钱的可以再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