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诗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写作这首诗的目的。这里交流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看法。年少时以为古人很因执:早晨、下午都较为凉爽,中午锄草效率虽然高,但对人的辛劳是一种考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想法逐步也有了改变:古人在炎炎炙烤大地的日中劳作,早晨与下午能停歇下来吗?从早晨到下午不停的劳作,粮食还不够食用吗?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农作物低产或粮食转移到他人手里。改革开放前,农作物多施人粪尿或草木灰,全是纯净的绿色作物,当时作物产量只及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唐代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过如此。当时按人丁征税,即使后来实行了两税法,税赋与其他朝代相比也不算高。唐朝鼎盛时全国仍不足五千万人口,当然是人少地多。这样分析前面所说的两个问题并不关键。既如比,古人为何还那样珍爱粮食呢?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一种美德,一种优秀的品质:勤劳和节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