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白圭,师从鬼谷子,早期入朝为官,后弃政从商,聚沙成塔,一步步活成人生赢家。
要不说鬼谷子是个神人呢,也不知谁是因谁是果,这老师傅怎么就那么巧,别人不传,非得把经商之道传给了白圭,后来的白大商人。
白圭一开始可不是冲着做生意去的,那会儿的文人哪个乐意做买卖,可不都是奔着入朝为官,为大王分忧,为百姓造福的嘛。
当然,说是必须这么说,谁知道他们自己怎么想的呢。
反正,白圭一开始也当官去了,而且官位还不低,在魏朝当了个宰相。
不得不说,白圭还是很值得称赞的,一心想着百姓,确实也做了很多好事,最实际的是他解决了魏国都城大梁的水患。
白圭虽然继承了生意经,但他还是跟着鬼谷子学了不少理论知识的,要不他也不可能同意呀。
白圭在脑海里翻翻捡捡,把有用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就上了战场了。
他找了个合适的地界建了个大坝,完美的解决了当地的水患,还命人把蚂蚁洞都堵上,害怕蚂蚁把这大坝给啃了,可见他是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道理的。
且不论他不咋道德的把自己家的水引到邻国祸祸别人去了,也不说他自夸比大禹厉害的时候被孟子用事实打了脸,就对魏国百姓而言,白圭的确是做了件有利于民的事情的。
本来白圭当官当的好好的,谁成想魏国能越来越腐败呢,白圭一看,这样可不行,这样下去要完啊,我不能再给他打工了,我得到别的国家面试去。
是不是有人觉得,你一个大臣,怎么说跳槽就跳槽,没有一点心理负担吗?
其实,战国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祖国的概念,不过就是换一个地方打工而已。
离开魏国后,白圭先后去了中山国和齐国,对着当地的君臣百姓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两个国家差不多也要完。
君臣不仁,国库空虚,还不讲信誉和声誉,在这地方为官整个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眼睁睁看着它灭亡,顺带搭上自己的性命之外,别无他法。
后来,白圭就来到了秦国,最后天下大一统的秦国,如果他当时留在了这个地方,肯定不用担心亡国。
不过也是赶寸了,那会正赶上商鞅变法时期,商鞅变法有一条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重农抑商。
这不扯呢么,我白圭是以什么闻名天下的?商祖啊!经济学家呀!我能忍你那个呢!道不同不相为谋,拜拜了您呐!
这下可怎么办呢?以找工作的名义在各国旅游了一圈的白圭,突然发现当官心太累,不光要操百姓的心,还得操君王的心,说不定哪天一个没留神翘辫子了都要可能,算了,单干吧!
可是干什么好呢?
啧啧,这时候,就显现出鬼谷子先生的先见之明了。
你是我学生,我得给你留个后手啊,别等到官没得做了,回头连个吃饭的手艺都没有。
白圭当然也知道老师的苦心,对着宝贝经济学千恩万谢了一通,然后仔细琢磨一番,就着手准备了。
那时珠宝生意正盛,跟风一下,应该也能挣不少。
不过如果他只是做点小生意,勉强糊个口,也不可能被后世称为商祖了。
仔细观察研究一番后,白圭决定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胃下手。
“民以食为天”,“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就要抓住一个人的胃。”这些名言歘歘的窜进白圭脑海里,好,决定了,就是你了,粮食。
白圭经商与从政一样,始终固守着最初的本心,为民造福。
他在粮食成熟的季节购进谷物,出售丝织品、漆器等手工业产品,又在蚕茧收获的季节收购丝帛,卖出粮食。薄利多销,不压不抬,价格公道,恰好与哄抬物价的黑心商贩在市场上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天文学是个好东西,白圭很擅长,他经常能从天气变化中预测到粮食的收成情况,及时储备粮食,以帮助人们顺利度过危机。
作为商人时刻关注民生,这和白圭年少时受到的教育与曾经为官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商人分两种,良商与奸商,毫无疑问,白圭属于前者,他始终信奉着以仁为本。
正因为拥有这样的品格,白圭才能被后世选举为商人的祖师爷,这样的观念才能延续在一代代经营者的理念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