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到王东岳在讲道德经的“道″与“德"的视频,我认为他把老子的思想只从唯象的文字来解理,只得到皮毛的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的逻辑性核心是易学思想中的数理逻辑,文字的唯象性只是辅助性的,它是为了表达数理逻辑核心表象解释。
所谓老子的“天道″,其实就是自然宇宙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可持续的“平衡″运动规律,而人类社会的“人道″则是指在遵循“天道″前提下的“优化平衡″,适应了客观上的自然选择,并能发加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来随机不确定总是趋于自身平衡态的不可控的自然环境逐步可控性的概率趋于“一″(边际功用为0或价值实现最大化)状态程度(控制度),当系统价值实现L与价值贡献T和需求量d与供给量q之间的关系为L/T=d/q=1时,人类才能在自然选择中与万物竞争(物竞天择)时获得更加能维持自身存在度而进化的“适者生存″的“优化平衡″状态,这里,我说明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又使达尔文的客观自然选择与人类个人与社会的相对主观行为选择合一,并指出作为后者的人类存在度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并不冲突。但王东岳却从老子的“弱者道之用″解释为“弱″是递弱,“用″代偿,并是从中推出了其震惊国学界的“递弱代偿原理″,他也因此推出“人类社会想要提高存在度,就必须重回到:小邦(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这个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悟性。不过,说真的,他这个“递弱代偿原理″倒是符合了易学数理的“物极必反,阳消阴长″时的状态,但却没有理解易学中教人如何避免走向这种反向状态而维持在“阳长阴消″与“阴阳平衡″的方法,听说他本人是一个医学硕士,这不应该啊!老子的《道德经》的理论逻辑思维中可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天道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道,它还暗符养生保命之道,易医的核心就是强调“阴阳平衡″即“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守中″原理,可见,老子反反复复都在强调说“阳长阴消"达到系统所能承受的边际就会过度走向“物极必反",从而产生“阳消阴长″,因此,他没有理解“极″(过度)时会反,而产生“反者道之动″进而出现“道之用″的“弱″化,是因为物的运动达到了极点的边际,即将要过度了产生“亢龙有悔″,如果是不过度未达边际极点呢?下面我先从价值论的“边际效用″这一概念说起来分析一下。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也即供给需求者的使用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当作为自变量的供给量使用的增加所引起的作为需求量的因变量的变化未达到极限存在厌足点时,即d-q>0,这时需求量d>q,说明需求未达到满足边际,所以,每增加一单位的供给量q,总能满足需求量d,如果是我们把太极图逆时钟方向转动,从O点到6点钟,就是阳长阴消,阳(供给量)的增长,阴(需求量)的消失,需求量作为因变量随供给使用量的增量而减少的过程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达到阳极(太极图6点钟位置)需求量消失为零,这时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达到了边际效用为零,但总效用最大。这时达到极限存在厌足点,即d-q=0,这时如果是随着时间需求量的增加量d的速度还是小于供给量使用的速度q,那么,就会出现物极必反,阳极转阴,即d-q<0,导致边际效用为负。即太极图逆时针从6点钟转动往5点方向时,在跳过6点的那一刻即增加一个单位的供给量时,由于供大于求这时每个递增的供给量没有得到需求量的消化产生供给量的绝对剩余,就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产生边际效用为负,当然,这个是从孤立系统的角度而言,如果是在太极图6点钟位置盛极边际效用为零时,把绝对剩余的供给量以开放系统的状态向外部转移,以老子的“损(自身系统供给量的)有余,补(环境系统需求量的)不足"来与环境(社会市场)交换其它不同质的产品或商品,从而实现更大的系统有序化,这样才能使边际效用递增以及总效用或总使用价值可持续性增长。否则,物必必反,盛极而衰,边际为负是肯定的。除非系统不想规模扩展只想保持向外扩张,而以控制供给量的递增过度使之与需求量同步,这也是一种节欲减耗的方式,把对外的物质需求产生的欲望扩张缩小转化为对精神方向这种虚拟的不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能耗熵增形式,这也许在未来不愧为一种人类在没有能力突破地球向太空和外星的物质、能量索取之前保持在地球日益资源不足以满足人类社会的欲望对应的供给量时的一种妥协。正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六十七章所述的小邦寡民的社会的理想情景:“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这个是在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周天子失权,旧的礼乐制度已坏,而新的礼乐制度又没有建立,各诸侯争霸,天下纷争不断,生态也产生了破坏的背景下,老子提出这种节欲减耗以转向精神上满足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类生产率的发展如果是不符实际需求量的发展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偏离客观价值规律的心理欲望的追求,那么,说实在还真不如老子所说的清心寡欲或许能让人类社会走向灭亡的速度放慢。当然,我倒不是真要提倡这样,而只是说不得已的无奈应对,但人类在技术未达到冲出地球向太空发展获取资源的能力之前,多发展一些有利于减少生态不平衡的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水能等,对地球生态的环境保持以及多发展一些有益于丰富人类精神的高科技发明,比如虚拟现实使人类之间能突破空间避免奔波消耗资源就能与亲朋好友见面,比如,现实三D地图的发展使人类在家里就能实现满世界的旅行与探险等,人工智能化的的工具开放使万物互联以物之声为音听,以物之色为视,以物之嗅为闻,以物之触为身!在心理上每人每天不定期的反省消除过度的欲望回归内心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公平互惠互利合作团结共生,使人类社会的内耗减少,这也许才是能度过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存灭边际的方式。
而作为与“道″对应的“德″则是指符合于人天合一、知行合一(主观与客观信息对称的“感知度″)的行为,内得=价值实现(用符合L表示)/需求量(d)=L/d,外得=价值贡献(T)/(供给量q)=T/q,有L/d=T/q,这是内得(德)与外得(德)平衡,可见,德是对外的社会与生态环境等有价值贡献的效率与对内有价值实现的自身品格和德性提升的内外实现与贡献,内在品格叫德性,化为行动称德行。故《管子》说:“故德者,得也”,王东岳说老子这个道祖就是管子这个国学第一子,两人实是同一人,这个说法,虽然我不太赞同,而只认为管子思想肯定是对老子的思想有重大影响或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但不可能没有看过《管子》中“德者,得也″的说法,却非要在视频中说“德是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要提升自身的能力......″等等,管子应该没有这种行为吧?赞管乐之才能的诸葛亮可是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自比管乐"之说的,他辅佐阿斗施政的时候也不会效仿实施这类政策。
老子的“有为″的是有“伪″与“违″之意,伪: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感知度″下降,违是指违反“道″“控制度″下降,“无为″则指信息对称使“感知度″上升。“违″是指违反“道″产生了混乱的无序化使“控制度″下降,而“无为″即因客观遵循规律办事,无须过度主观人为干涉,对外,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包括自然环境也能自然而然的趋向达到主观目的,对内(人体),精气神按有利于人体自身疾病自愈或健康长生的生命法则运行也能自然而然的趋向达到,但王东岳却说“无为就是不要提高能力",因为他认为这种“能力″的提高会导到“递弱补偿"导到资源的浪费与损害人类自身存在度走向自我灭亡,但这种提升了的“能力″还算是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对称性提高感知度与“具有可控性的“控制度"提高的能力吗?看来他偷换或没有理解他所使用的“能力″这个概念,其实,他应该说是我公式中出现L/T=d/q<1→T>L或q>d,这说明得不偿失或入不抵出了,在我的公式中,价值实现(L)与存在度成正比,当L/T=d/q→L=Td/q→L=d/(q/T),在需求量d一定时,当q/T=F(生产率)越高,从L=d/F中→L越小,可见,他所说能力正是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但盲目无序的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证明人类文明的存在度高,因为没有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使系统回归优化平衡,这就使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出现浪费甚至是负作用,这相反不是能力或代表文明进步了的生产力的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因为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失真远离真理的“伪″与控制失灵脱离轨道的“违″。
故去“伪″曰“存(修)真″,去“违″曰“(修)正道″,这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同样,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终极目的,这也回答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三问: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