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位简友推荐刘墉的《说话的魅力》,便赶紧借了本。书还没啃到三分之二呢,就迫不及待的来到简书和大家分享。
此书的开头基本上是用一些小故事来揭示道理,这些故事大都也都贴近生活,所以读起来不似那些满篇拗口的文章般晦涩难懂,反而会因为这些妙趣横生的话语频频发笑,甚至偶尔心下一惊:呀,这不就是我吗?
且不啰嗦,先上个小故事
老王去看房,看房的过程中没说一句话,“先生是第一次来我们小区吗?”售楼小姐问,老王摇摇头。小姐说只剩下3套房了,分别是50/80和100坪……老王伸了一根手指。把老王领到房内,老王自己便知房内的构造,哪里是厨房,哪里是后门,还特地去了阳台,看了眼冷气主机,指了指耳朵。小姐见状,张口就说:吵,对不对?您真内行,我们也觉得,只是没有地方放。您要不再看看80坪的?老王摇摇头。随后,小姐带老王回了售楼办公室。
到家时,老王的媳妇就凑过来问:“咋样啊,开价多少啊?”老王看了看时间,把拔牙后塞的棉花给取了,说:“他们又给你开价多少啊?”“我和老孙老婆一起去的,自然会比你便宜”媳妇得意的拿出一张纸,“一坪四十五万,比孙太太当初可便宜了三万呐!"说罢一把抢过老王手里的报价单:“什么!四十三万!”
原来,老王第一次去小区是去参加老孙的乔迁之喜,沉默是因为上午拔牙塞了棉花,而这些给售楼小姐的印象便是:老王是个懂行情的人,不可乱价。相比王太太是和孙太太一起去的,只要比孙太太的价钱便宜就行,若是谈不拢,大可再拜托孙太搭线,和王太继续洽谈。而眼前这位先生就不行了,若是开的过高,便是出门不复了。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用沉默营造一副深藏不露的神秘感。其实我觉得这不仅是说话的魅力,这还是一种经验。是值得揣测的心理,和别人打交道时,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给藏起来,用最简短最致命要害的语句进行沟通,往往比费了许多口舌磨了许久来的有效。
如果你是黔驴,就不要献计。
这样反倒容易弄巧成拙,让别人一眼看出你是半桶水的真相。
故事还有很多,道理也依旧不少。浅读此书就感受益匪浅,受益于简书,自要反馈于简书。故作此小文,若简友们同趣,不妨一起阅读,互相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