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唐诗宋词是进阶的必备知识,其中的集大成者唐宋八大家,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作为一门三杰的任务,苏洵、苏辙、苏轼更是从小念叨的。而其中苏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天才少年,同样亦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男子,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风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超级大好货。
苏轼的个人生涯,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以乌台诗案为分界线,前半生是那个天资卓越的风华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半生,可以用红日的歌词来形容“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也做做一个开心的吃货。
这张图片是苏轼一生的足迹,从西边的眉山老家,到开封,然后一路南北到南,即使仕途坎坷,但依旧保持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心系天下子民,同时做个快乐的吃货。
第一站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从原来的东京汴梁到了偏远的小城黄州。初来乍到的苏轼在黄州可谓是人生地不熟,连个像样的地方都没有。一个朋友帮忙替他向黄州政府申请了几十亩“东坡之地”,亲自开垦耕种,遂有“东坡居士”的外号。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赋》
在当时的社会,猪肉并非像今日这般令人喜爱,上层社会主流的是羊肉,只有普通的穷苦人家才吃猪肉。同时也有当时的人们不善于烹食猪肉的原因,在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兼伟大的吃货,于是后世的我们有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美食。
时间在流逝,到了1093年,56岁的苏轼再次迎来了中央的再次往南迁移的证明,再次被贬,前往岭南的惠州,当时的岭南远没有今日的这般热闹繁华,在当时岭南多瘴气,很多人水土不服,一去岭南道阻且长,很多人早已万念俱灰。到岭南的第三年自己钟爱的小妾王朝云病逝,苏轼伤心不已,何以解忧,那就接着做个开心的吃货吧。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作为历史上第二个酷爱荔枝的名人(第一个杨贵妃)苏轼与荔枝有着不解之缘,在粤语中一啖荔枝三把火”,听成了对吃货的挑战“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竟然后背生疮,对于吃,苏轼是认真的。
同样不仅仅是荔枝,还有钟爱的羊肉,现在的日子不比从前在京城大口吃酒、大口吃肉的日子,只有选择被达官贵人所舍弃的羊脊骨,(同样如今涮火锅必败的毛肚,在古代有钱人是不吃的,只吃纯肉)苏轼把羊脊骨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放少许盐巴,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后食用。开拓了羊肉的新吃法。在给弟弟信中描述,自称就像吃了海鲜一般鲜美。
第三个地方海南儋州,如今的海南早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地,人们心心念念的地方,然而在当时的大宋朝,贬到海南只比所谓的杀头低一级。在大宋疆域版图的最南端,可想而知,仕途道路之坎坷,而此时苏轼不再年轻,是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头子。然而到这里,苏轼也没有放弃对吃的执念。
到达第一年,没有住的地方,所幸就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
当地没有什么吃的怎么办,就抓各种野味(当时还没有动物保护法,不然我们的大吃货苏轼就......)直到他发掘到另一种美味,生蚝,如今也是备受推崇。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吃过当地的生蚝后,特地给他的儿子苏叔党说:海南的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廷那帮人跑海南来跟我抢,他们要过来那我就没得吃了。”天呀,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还有这般的童心,真是不要太乐天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