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艇掠过水面,或者是水上飞机起飞的时候,它们会在身后激起水花。据说,专门玩汽艇的人把这个水花叫做“公鸡的尾巴”。有人拿这个“公鸡尾巴”比喻:每一个时代的创新者,都会在身后留下这样的影响,但是他们自己看不到。就像驾驶快艇的人,也很少能看到自己的“公鸡尾巴”一样。举个例子,米开朗基罗当年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画那副著名的《创世纪》的时候,给朋友写信,抱怨干活太苦太累,教皇又抠门,还没人能帮到自己,自己身体搞坏了等。他没想到的是,同时代的很多画作现在都已经没什么人知道了,但是他自己,正在做的却是一个旷世杰作。其实我们这代人也一样,处于大变革时代,取得成功的人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些人,“公鸡尾巴”特别长。只不过,我们暂时看不出来他是谁而已。
都说做一个产品、开一家公司,起个好名字非常重要。经常被拿出来说的,就是苹果公司。关于苹果公司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有各种江湖传闻:有人说,是因为纪念计算机先驱图灵,他当年自杀用的就是一只毒苹果;还有的说,是因为《圣经》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的那个传说,起名“苹果”是为了纪念这次对人性的启蒙;当然还有的就说,是砸到牛顿头上的那只苹果等等。原来乔布斯自己对此早有说法。因为他自己那一阵子在吃水果餐,除了苹果啥也不吃。另外如果还有原因的话,就是因为Apple是A打头的单词,在电话簿里排得比较前,仅此而已。你看,名字只要好记就行。你负责把事做好,自然会有人把你随便起的名字,解释出你也没想到的伟大意义。
话说抗日战争的时候,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叫“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意思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不一定非要死在老家,也就是“桑梓”,人间到处是可以安身的地方。那个时代很多热血青年,就是在这句诗的激励下走向抗日战场,用王鼎钧先生的话说,当时这句诗的知名度和“床前明月光”也差不多。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的原作者是日本人西乡隆盛,所谓“明治维新三杰”之一,激烈地主张对外扩张。所以这句诗的本意是,你们日本青年,何必在这孤岛上固守呢?征伐四方多精彩。“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嘛。他可能万没想到,这句诗,在几十年后,反而在激励中国青年抵抗日本侵略。你看,文明这个事就这么奇怪,你创造出来了,它就不再属于你,它会去实现自己的使命。
昨天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人不小心把车开到了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上,卡住了。咋办呢?他拿出手机,在点餐平台上点了十份外卖,等外卖都到齐了,这就有十个外卖小哥了啊。一起使劲儿,123,抬!就把车给抬出来了。全部给好评。外卖的餐就给外卖小哥吃了。外卖小哥也高兴。你算算账,如果叫拖车公司,不仅要花几千块,而且还慢啊。叫外卖这个方法,300块钱搞定,还皆大欢喜。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启发。一个网络,不管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形成之后,它一定会有其他的用处。道理很简单,这个网络之所以能形成,一定在某个方面推进了人协作的效率,降低了某个方面的成本,那就一定能应用于别的领域。所以啊,只要是推进新网络形成的事,比如加入新的社交圈子,真的是可以不问目的,埋头耕耘。判断一个新网络能否形成、是否有效,需要具备产品能力。
昨天我们说到《康熙字典》为什么好卖。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大家知道法国哲学家萨特吧?他有一本著作,叫《存在与虚无》,挺厚一本,我翻过,完全看不懂,太晦涩了。据说,这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居然卖得很好。为啥?是因为当时在打仗,物资紧缺,而这本书正好一磅重,法国的家庭主妇是买了这本书来当秤砣用的。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过它也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创造一样东西,往往只意识得到我们以为的那种价值。其实,价值是由接受和使用它的人决定的。再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我口才很好啊,但是为什么沟通不行?对,真正会沟通的人,不是你自己说的话特别有意思。而是你说的话,让对方很容易接的下去。不是你有强烈的沟通欲望,而是别人有强烈的和你沟通的欲望。“沟通”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表达,而在于你有没有和对方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
未来几年,肯定会发生一件大事,就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跟现在的4G比,手机的网络速度会增长几十倍,据说一秒钟能达到一个多G的下载。那为什么说这是件大事呢?因为它会带来很多新的应用。现在一般人会以为,速度快了,无非就是在手机上看电影更方便了嘛。其实不然。昨天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见通信专家项立刚说,就像现在的4G,原来大家想象的用处也是看电影什么的,但是没想到,最终成就的是移动支付。只有这么快的传输速度,才会掀起抢红包的热情,才会更方便用移动支付买东西。所以你看,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大家想象它能干的,和它真能干的,和干了有巨大价值的,这是三样东西,不一样的。这是技术的一个奇妙效应。要不然这个世界早就被巨无霸们垄断了,哪还有创新者的机会。就如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大机会,未来已来,只是大多数人还没有看到。如果能提早看到未来,就能预知风口、抓住机会。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黑社会老大的手上为什么要戴劳力士表?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劳力士很贵,如果这些黑社会老大犯了事,要跑路,那变卖这块随身的表,还能有个生计,或者东山再起。但是比劳力士贵的表有很多啊,为什么非得是劳力士呢?这就牵涉到第二个原因——劳力士的变现能力最强。在世界各地的赌场里,劳力士随时可以换成钱。其他的表虽然很贵,但是就没有这种便利性。第三个原因,老大们如果变卖过劳力士,都要在东山再起之后,按照1.5倍的价格把它赎回来,否则不吉利。这已经是黑道的一种文化。你看,一个东西想要流行,总是要经历这三个阶段——提供价值,让价值具备通用性,让价值上升为一种文化,反过来又强化价值本身。
有一位搞艺术的朋友考了我一个问题:为啥现当代艺术品,卖得比古董还贵?确实,这两年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很多在世画家的画作,比元朝、明朝的书画价格还高。那是为啥呢?他说两个原因。第一点,鉴别真伪的难度不同。古代艺术品,谁也不敢打保票说这件就一定是真的。而当代艺术品,作家还在世,问一句这是不是你画的就行了。确定性高,所以价格高。第二点,就更重要了。现代艺术品,艺术家还在世,还在创作,万一他名气更大了,作品更值钱了呢?未来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古代艺术品,反正也就那样了,只能随行就市地涨,所以空间有限。他说,艺术品和任何金融产品一样,甚至和我们做人也一样。凡是有巨大的确定性,和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东西,那就一定是更值钱的东西。艺术的魔力,在于让你随时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感知美好。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瑞典人诺贝尔在临死前创设的,他遗嘱把所有财富的利息都用于给全世界的科学家颁奖。你可能没想到的是,这在当时的瑞典招来了各种各样的骂名。第一项骂名是不爱国。你捐钱就应该捐给瑞典人啊,发奖金的对象怎么能是全世界的人呢?这不是吃里扒外吗?第二项骂名,当时瑞典科学院就认为,你捐钱就应该捐给科学院,让我们花了就完了。可是你居然是让我们来主持评选。我们啥好处都没有,还得帮你干活,这不是惹麻烦吗?第三项骂名就更厉害了,这是叛国。为啥?因为其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居然是让挪威人来评。挪威当时和瑞典摩擦得很厉害。这不是叛国吗?你看,绝大部分人都看不到在未来的尺度下,一件事情的价值。
昨天我们给大家推荐了《梁宁·产品思维30讲》这个课程。它开篇并没有直接讲怎么做产品,而是讲了一些心理学现象。比如,其中有一个话题很有意思,恐惧、愤怒、羞耻、焦虑,本质上是一回事。哎,这不是四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吗梁宁老师说,这四种情绪都是因为边界被侵犯。边界被侵犯,无力抵挡,就是恐惧;边界被侵犯,但是能够反击,就是愤怒;想象中的边界被侵犯,就是焦虑;社会评价、声誉的边界被侵犯,就是羞耻感。那这跟做产品有什么关系呢?所谓做产品,昨天我们就说,是打造一个属于你的界面,从身边第一个用户开始,不断通过互动、反馈、改变,卷入新用户,形成一个大系统。那用户是啥?就是他的边界啊。所以,理解他人,就从他的情绪开始。摸到了他的边界,就是你产品的机会。
接着昨天说的那个话题。你观察到没有,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很注重办公室装修,公司文化也显得相对更平等、更自由,而那些传统企业比较讲究内部等级,办公室的样子也比较土,为啥呢?过去我们总是觉得,这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比较新潮,总之是个审美上的,或者说价值观上的原因。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企业获取利益的方式不一样。把那些可替代性很高的人聚合成一个系统,然后就可以赚钱的公司,就是传统公司,那它当然就没那么尊重员工的感受,相反,它要强调纪律以保证效率。但是新型公司,盈利能力往往来自于创意,员工之间相互的替代性不强,那保证运转效率的,当然就不是纪律等级,而是积极工作的主观意愿。所以,一个组织的样子,不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而是由它获取利益的方式决定的。
我们创造价值的方式,是最简单的一种,是直接收费。我们领导了内容付费的潮流,那我们为什么选择他?
我们召唤起了,聚集起了,一批非常特殊的用户,我们给了他们一种身份的认同——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我们在探索商业的新边疆。用户用钱为我们投的票,就是我们的路灯。
听到一个说法。你知道一个词,叫“奸商”,是说商人机关算尽。其实,“无奸不商”的这个奸字,最早不是汉奸的奸,而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尖。什么意思呢?古时候,有两种商,一种是官商,卖米给你,装满了斗,拿一块板一刮,上面平平的。但还有一种是私商,就是民营企业,他们卖米,要在上面堆出一个尖儿来,显得是多给了一点儿,所以叫“尖商”。“无尖不商”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超出客户预期多给点价值,你就不是个商人,这是个褒义。后来才演化成汉奸的奸,变成了贬义。但是你看语法还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是说商人都奸,那应该是“无商不奸”才对嘛。不过,这个词还真是说出了商业的真理,商业不只是价值交换要公平。商人的天职是要做价值创造,超出预期给客户价值,那才是商人的本分啊。
昨天,我们发布了得到App和小米小爱音箱的联合产品。当初,小米智能音箱的朋友找到我们要独家合作的时候,我们还挺奇怪的。市场上音频内容平台那么多,为什么单单选择我们呢?是因为得到App上的内容好吗?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小米的朋友说,更重要的是,「得到」上面内容品质的一致性。你想,智能音箱,是用语音唤醒的,随便一个词,比如说“爱情”,如果是那种什么内容都有的音频平台,那你听到的是什么,可就不一定了。但是「得到」内容的严格品控和知识定位,就可以确保不出这样的问题。以前的互联网,大家都在追求丰富性。但是,当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丰富性已经不是问题,品质的均衡性和良性,才那么重要。你看,追求一种价值,只要把价值做得足够高,迟早等得到市场的肯定。
昨天一整天,是得到大学2019春季班的开学典礼。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的典礼类型。从第一分钟开始,就是高水平的演讲,从人类基因科学的最新进展,到从货币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从怎么设计一艘先进的军舰,到怎么在一个县级城市打造关系网络。题目是五花八门,从早上九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五点,全程没有一个主持人搞那些迎来送往,就是一个演讲接着一个演讲。现场一千多人一直精神饱满,还有数万人通过直播收看。我们为什么做这种单调的设计呢?这里面有很多用意。其中一项就是,这是对高水平学习者的一种尊重。他们不是白纸,摊在那里等着人写写画画。他们更像是宣纸,任何一滴墨着落在上面,都会洇化成特有的样子。珍惜他们的时间,尊重他们的理解能力,给他们最好的资源,这就够了。
前两天得到大学的开学典礼,有一件事是特别难得的。1000多人的会场,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五点,全天高密度的知识分享,其中没有搞笑段子,上下午也没有中场休息。但是全场几乎没有人走动,也没有人退场。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说,我们办活动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有纪律的群体。其实我们哪有规定什么纪律?全凭大家自觉。是不是很奇怪?我正感慨呢,有一位在场的朋友就说:“这有啥奇怪的呢?报名来得到大学的,都是成熟上进的个体。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机会,自己承担学习压力,自己享受学习成果,这是一个在他自己身上就已经闭环的过程。他们当然不是在守什么纪律,那是不成熟的人才需要的东西。”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个体打交道,真好。把这些个体聚集起来,产生化学反应,做这样的事,那是真有价值啊。
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了。话说2009年的时候,霍金做过一个实验,想验证一下,到底有没有人能穿越到过去?他专门举办了一个时间旅行者的聚会。在结束之后,才发出请柬,说某月某日在某地我要搞这么个聚会。结果当然是没人来。这似乎也就意味着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当然,你可能会说,霍金这个实验设计得不严谨啊,万一他们只是不愿意给霍金面子呢?对啊,一个大科学家为什么设计这么不严谨的实验呢?其实,霍金做的哪里是什么实验?他是做了一个行为艺术,成功把小圈子里的科学题目变成大众街谈巷议的话题。你看,一个科学家可以贡献的价值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提出新理论,争取同意。还有一种是引爆新话题,争取会意,就是让大家把注意力汇聚到这个题目上。其实,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后一种贡献的价值,同样巨大。
话说巴黎和会开到最后,在对合约做表决的那一天,法国的福煦元帅突然临时要求发言。说啥呢?他还是老调重弹,要求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国界应该是在莱茵河,以免德国将来绕道北部进攻法国。你想,谈判半年,好不容易定下来合约,你老头子临场又来这一出,连法国总理克列孟梭都嫌他瞎捣乱。福煦说:“这是为了让我的良心好过一点。”事后看,福煦其实说得很对。20年后,希特勒进攻法国,就是按照福煦说的这条路干的。但是,如果回到历史现场,福煦是有名的固执己见,只会猛打猛冲的一个军人。这是他给同时代人留下的印象,所以他这段发言当然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你看,每个人都可能有先见之明,但是如果你给同时代人的印象配不上这份重视,那你再正确的意见,也只能是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点。
有一本书叫《繁荣的背后》,讲的是人类现代化进程是怎么启动的。其中有一章专门讲17、18世纪的那些科学家。 一般来说,那个时代最公认的闪亮巨星当然是牛顿了。但这本书高度评价了另外一个人,谁啊?哈雷。我们知道哈雷这个人,通常是因为“哈雷彗星”。但是你知道吗,牛顿的著作就是这哈雷资助出版的。他还支持了当时很多航海科技项目。他还有一项成就,看起来不起眼,就是他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保险精算表,开了现代保险业的先河,为资本市场这台车提供了燃料。所以你看,哈雷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科学本身,还在于科学方法论的推广,还在于助力了资本市场,还在于促进了现代通信和运输。在作者看来,所谓人类现代化,是要靠这四个方面才能推进的。能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所贡献的人,那个时代除了哈雷还真不多啊。
荣耀
话说美国费米实验室,是个高能粒子加速器,做出过很多有意思的物理发现。那他们当然希望美国政府提供一些拨款。但是政府的钱毕竟是纳税人的钱,给你,总得有理由吧?于是国防部的人就问物理学家,你们这个实验室对国防有什么用吗?物理学家的回答是:“跟国防没啥关系。但是,物理学研究是个了不起的事儿,所以我们的实验室会让美国更值得被防卫。”就因为这句话,物理学家还是拿到了钱。这不是一个强词夺理的故事。我们经常会回答“给我一个理由”这个类型的问题。这个故事,其实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在有用之外,更好的理由是更值得。比如,你要追一个人,是你对TA有用,还是你更值得TA和你在一起,这两个理由,你觉得哪个更有说服力呢?
中国电影市场正同时跨在一种成熟和不成熟之上:市场和创作趋于成熟,但市场环境和运营环境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制作方与院线的分成问题、影视演员的薪酬分配、资本盲目追逐明星等。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市场趋于成熟,创作也趋于成熟,从业者开始真正关注内容,而不是抖机灵,也不再用电影之外的东西吸引观众。其他产品推出市场后可以卖一两年,电影推向市场后,在影院层面所获的最大收益差不多就在一周的时间内,“你做的所有的努力、所有投入都是靠观众迅速地传播出来的”。
但整个市场环境和运营环境还不够成熟,比如片方与院线方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内容重要还是平台重要,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问题。如今全球通行的票房收益分配方式是,内容投资方和发行方、平台方和院线方一半一半,但现在中国内容方实际能够拿到的票房收益在38%左右。而且,内容制作的成本飞速上涨,最近几年远远超出了平台建立的成本。他说,现在影院的建设成本,没怎么变化,甚至还可以压低,比如新科技的发展,院线方和设备方的关系从购买变成租赁等等,但是“内容的成本却在十几倍、二十几倍地增长”。
对于资本高价追逐明星的做法,王中磊认为这其实是在给观众安全感,“比如我说我拍了部电影,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就是谁演的、谁导的。人们会先问这两个问题,来确定自己关注不关注这件事,这会给他一个安全感。这也是现在的观众去影院买票前的两个问题,但是最终决定他看不看的,还是电影的口碑”。
尽管市场环境和运营环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这些不成熟反而能够给市场带来活力,可以不断地试错,不断地纠正大家的理解,“太成熟的市场,干得也挺闷的”。
得到这个产品还有一个精神,博物学精神,很多的人对于博物学的理解是不对的。博物学,也叫自然史,很多人觉得博物学很无聊,就是装逼而已。比如去一个餐馆,分清吃的鱼是什么鱼,这是传统的博物学,分清植物和动物的区别,当然很多人觉得博物学无聊了。
博物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现代社会到来,人类迎来了知识大爆发,博物学是在知识大爆发前出现的分类,还有一个分支,叫自然哲学。牛顿就是自然哲学的分支,这是早期时代人类对世界的两个基本诉求,自然史是“是什么”,让大家知道世界的样子,自然哲学是 “为什么”,看清背后的道理。
200年前,工业社会到来,后来,互联网社会到来,将来还会有人工智能社会,知识大爆发带来了2条坏处:我们对身边的知识其实一点都不了解;知识变成了追逐特定目标的工具,知识不再能滋养你的生活。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你就进不了一个更为自由的世界,如果你不了解博物学,你就会被束缚到当下。
张岱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他在《夜航船》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便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我们要把人类的知识再生产一遍,还要恢复博物学的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