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这本书里讲到:我用“人格=性格+哲学”这个公式来定义人格。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这两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就是说,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哲学造就了我们的人格——我们人的精神的品格。
这本书里还提到:那么,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哲学呢?用一句话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也就是父母教给小孩的简单质朴的做人道理,也就是人类自古以来倡导的伦理道德。
针对这一点来讲,我们很容易给出答案,感觉自己一直都是哲学家,诸如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爱憎分明,先人后己,诚实守信。可是,越是小时候容易给出的答案,长大之后却发现越来越难做到。而且,在成人的世界里,似乎这些都成为了毒鸡汤,要是身边有谁跟你讲这些仁义道德,你会把他视为另类,觉得他很虚伪,很做作,会赶紧远离,冷嘲热讽。
对照稻盛和夫先生在书籍《活法》里提到的格式:人格=性格+哲学,其实我们的人格是不完善的。性格上面的古怪之处处处彰显自己人格上的缺失,而对哲学的一知半解和错误解读,却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处处埋下一颗颗不定时炸弹。
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难道你长大之后不记得了?肯定记得,只不过人性作祟,人性的弱点的左右,加上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遭遇,以及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在一点一点影响你正确哲学观的形成。
有时候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容易心随境转,你“不敢”做。试问,100个人里面,有99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你就是唯一的“正人君子”,如果你本身并不坚定自己的看法,你这1个人的力量难以和99个人正面抗衡,这一丝正义的光芒在无尽的黑暗中显得多么渺小,微弱,无助和无力。时间久了,你的心也开始变了,内心阴暗那一面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面具戴久了,就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了。
生活这种例子太多了,你过度体现出来的善良会被别人认为是刻意而为之,很虚伪,要是你自己本身意志并不坚定,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你很容易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当中,你会迷失自我,你会偏离本心和正道。
说了这么多,究竟要怎么做?关键在于自始至终你的本心不能变,内在那颗赤诚之心不能发生变质。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体悟和践行不曾变过,谁都影响不了你,也不会因为外界人事物的种种改变而让自己的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