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
史海探轶之国士无双张孟谈

史海探轶之国士无双张孟谈

作者: c2ef21b842af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15:04 被阅读8次

    让我们回到三家分晋的年代。

    三年围城

    赵襄子到了晋阳之后,开始检修城墙,巡察钱粮兵器。很快他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有箭矢!守城没有箭矢还守个屁啊!

    他的家臣张孟谈(很有名,很有才)很淡定地告诉他,不急,晋阳行宫的城垣里面用的都是一丈长的楛木,你把它们挖出来用吧。

    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有箭头!没有箭头射不死人啊!

    张孟谈又说了,不急,晋阳行宫的柱子都是铜铸的,你把它们熔了用吧。

    城墙坚固,粮食充足,箭矢齐备,上下一心。智伯,就等你来了!

    智伯的速度也不慢,带着联军就来了,疯狂打了三个月,没打下来。而我们都知道打不下来的原因。

    不打了,围城。这时不知是谁给智伯出了一个狠招——决晋水灌城。

    这下要命了!

    晋阳城紧靠着晋水,这一决堤,整个城都被淹了,一淹就是三年。

    这回城池成了名符其实的“城池”,一片水啊,做饭的灶台被水泡塌了,房屋也不能住了。赵氏族人和晋阳居民只能住在树上,在树枝上吊个锅做饭,舀一瓢水就能煮汤,运气好还能舀到一只青蛙解解馋。淹到最后,水位都快没掉城墙了,大家开始易子而食。这些都不是我胡扯的,史书描述的确实是这种惨象,包括青蛙。

    即便这样,晋阳人民仍然紧紧围绕在以赵襄子为核心的族中央周围,没有一点叛变的念头。这全是当初赵简子和尹铎积下的功德,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没有忘记。

    做了三年人猿泰山后,赵襄子受不了了,他对张孟谈说,粮食快吃完了,士兵病的病、疲的疲,都无力守城了,我也坚持不下去了。咱投降吧。

    张孟谈不高兴,我听说“不能挽救城池,不能转危为安,那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用智谋的人”。所以,请你别再说投降之类的话羞辱我,让我出城去见韩、魏的家主吧。

    好,全靠你了!

    一句要命的话

    城里不好过,城外就不一样了。这不,智伯看着被水淹的晋阳,一种即将胜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你们还能撑多久!

    有一天,智伯去巡察水势,顺便叫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

    这三个人同坐一辆战车。战国的战车上一般有三个人,中间那人是御马的,也就是司机;右边那人拿着武器,是警卫员;左边那人才是主将。

    要不怎么说智伯霸道呢,他在战车上自然是主将,但为他御马的是魏桓子——魏氏首领;为他警卫的是韩康子——韩氏首领。这待遇真是高啊!

    巡着水势,看着晋阳,智伯难掩心中豪情,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一句要命的话。

    我现在才知道,河水也可以灭掉一个国啊!

    这话本身倒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说的场合不对,说的对象不对。当然智伯抒发完感情就拉倒了,自然也没想到这句话有多么危险,多么致命。

    先看看两位听众的反应:

    魏桓子偷偷地用胳膊肘捣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悄悄地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

    这俩人不是在掐架,而是在搞小动作,碍于智伯在场,不敢说出来。我来替他们说出来吧。

    魏桓子:听到了吧?你们韩氏的都城平阳不是靠着绛水么?嘿嘿嘿嘿……

    韩康子:你也听到了吧?你们魏氏的都城安邑不是挨着汾水么?呵呵呵呵……

    苦笑啊!俩人心知肚明,智伯灭完赵氏,必然也会这么对付我们啊!呜呜呜呜……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总是觉得画面很滑稽,尤其是那俩家主的小动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祸根算是种下了。

    前面提到了韩、赵、魏三家都有能出谋划策的家臣,其实智氏也有,有一个叫絺疵的人,敏锐地发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异常,便去向智伯报告。

    韩、魏必反!

    莫名其妙啊。智伯就问,你咋知道的?

    以人之常情推断出来的。你想啊,我们带韩氏、魏氏攻打赵氏,赵氏灭亡之后不就轮到他们了么。咱跟他们约好灭赵之后三分其地,而赵氏已经坚持不住了,马上就要投降,可韩康子、魏桓子都没有高兴的神情,相反却忧容满面,这不是要反了么!?

    有道理!等我明天确认下。

    第二天,智伯把韩康子、魏桓子叫来了,准备质问他们,只是他的方法实在是太直了。

    智伯先是把絺疵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问,你们要反么?

    韩康子、魏桓子连忙摇手,哪能,哪能呢。这絺疵不是个好鸟,他必是为赵氏游说来离间我们的。否则的话,我们两家为啥不捡分赵氏土地的现成便宜,而要冒险做不可能成功的事呢?

    智伯高兴了,说的也是,我料你们也不敢!

    当我看完这段的时候,还特意去查了下智伯的年龄,虽没有准确数据,但我据史推算了下,他此时至少三十五岁。可看他的这番表现,尤其是当面问人反不反,我实在无法理解,成年人谁能干这事啊?

    韩康子、魏桓子解释完之后就离开了,然后絺疵走了进来,脸色铁青,家主为何将我对你说的话告诉他们?

    智伯很惊讶,你咋知道的?

    我咋知道的?!他们刚才出去的时候,死死盯着我看,走得又很快,所以我猜肯定是这么回事。

    说就说了呗,还有啥大不了的。

    智伯一点悔意都没有。絺疵很失望,又气又急直跳脚,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跟小孩一样幼稚呢。

    我也很失望,因为智伯既然是智氏家主、晋国正卿,怎么着也不能就这水平吧,而事实的确就是这样。再看看韩、魏两家家主,那才真是优秀演员呢。

    大致的形势就是这样,智伯就快成功了,赵氏就快守不住了,韩、魏各有各的小算盘。

    结盟

    张孟谈来了。

    他偷偷地出城去见韩康子、魏桓子,说你们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么?现在智伯带你们攻打赵氏,赵氏亡了马上就会轮到你们。

    韩康子、魏桓子也是一脸愁容,我们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只是……

    这两个人不光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张孟谈来是为了什么,这种见不得光的阴谋是有着极大风险,他们不能不小心。

    只是怕大事未成就走漏了风声,那我们两家可就大祸临头了。

    张孟谈心里笑了,想原来你们担心这个啊。但为了结盟,必须得消除他们的担忧。

    计划出自两位家主的口,进我张孟谈一人的耳,别人不会知道的!放心吧。

    我们也忍了很久了,这份屈辱、这份恐惧,是时候该还给智伯了。干吧!

    三个人秘密商议了一整天,包括灭智的具体计划、如何瓜分智氏土地等事宜。自此,韩赵魏联盟结成。多像是经典的三国杀局,主公欺人太甚,内奸和反贼联合起来了。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为了不使智伯疑心,张孟谈去朝见了他,可能说了些我们要投降但要有什么条件之类的假话,然后光明正大的回到了城中。

    可恰好在出辕门的时候,他遇到了智果——一个极其聪明的智氏族人。

    张孟谈跟智果互相打了个照面,心里都盘算着,谁也没说话,擦肩而过。

    智果急忙去见智伯,对他说,韩魏两家怕是要叛变了。

    为啥?

    我刚才在辕门那遇到张孟谈了,他表情很傲慢,走路抬脚也很高。(其实我是没看出来这有什么)

    不能够!我都跟韩魏两家主说好了,灭赵之后三分其地。这是我亲口许诺的,他们必然也不会骗我。你放心吧,别乱说!

    智果没答话,出去了一趟,然后又回来了。

    我刚去见了韩魏两家主,他们的神情都有些紧张怪异,早晚必反!不如现在杀了他们。

    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怎么评价智伯来着?贪便宜而刚愎自负。下面有请智伯现身说法。

    智伯不服气,就是不信智果的话。我们攻打晋阳已有三年,马上就能破城,正是得利的时候,他们怎么会有贰心呢?你别再乱说话了。

    智果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刚愎自负,不急,马上就要见识贪便宜了。

    既然你不杀他们,那就好好亲近他们。

    怎么亲近他们?

    魏氏有个谋臣叫赵葭,韩氏有个谋臣叫段规,这俩都是能让他们家主改变主意的人。你去跟韩魏两个家主约定,破赵之后,封给赵葭、段规每人一个万户的县,这样一来韩魏两家主就不会变心了,你也能得到你想要的土地。

    什么?再让我拿两个万户的县出来?那我得到的土地还有多少?我不干。

    智果看到智伯不用自己的计谋,扭头就走,出门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辅氏,各安天命吧。

    就这样,智伯失去了最后一个拯救全族的机会。如果听智果的话,杀了韩魏家主,这以后就没啥事了;即便不杀,拉拢他们的家臣,这俩人很有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万户之县而建议家主放弃联赵的想法,毕竟万户之县是连智伯都舍不得的大肥肉。

    客观地讲,四大家族的谋臣都是出了力的,计策也都很奇妙,区别在于其他三家家主都采纳了,唯独智伯没有,因为他刚愎自负嘛。在史书里措辞也很有意思,智伯东一个“弗听”西一个“弗听”,遇到这样的主子再好的谋臣也没用武之地。

    灭智

    再说张孟谈,他回去见赵襄子,对他说:我回来的时候在辕门遇到了智果,目测他对我起了疑心,随后他进去见智伯,过了一会出来就把姓氏改了。所以我觉得今夜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好一个张孟谈!与智果一样,都是老滑头。

    赵襄子同意了。

    张孟谈再次出城去见韩魏两家主,约定今夜起事。

    有了计划,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到了夜里,赵襄子派军队偷袭了智伯守堤大营,杀干净之后,开始决堤放水,倒灌智伯军营。

    智伯军纷纷来救水,乱成了一锅粥。趁此天赐良机,韩魏两军一个从左翼一个从右翼突然攻击智伯军;同时赵襄子也率军从正面攻打。

    智伯军大败,智伯也被活捉。韩赵魏三家丝毫没有客气,先杀智伯,再灭智氏全族。唯有智果改姓,才得以幸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若论灭智的首功之臣,当属张孟谈。正是他搭桥引线、出谋划策,才促成了韩赵魏三家结盟,一举攻灭智氏。

    随后,又是在他的努力下,赵氏一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逐渐稳定,占有的土地也扩大了很多。当越来越多的权势、财富、荣誉朝张孟谈袭来的时候,他决定去找赵襄子说道说道。于是,君臣之间产生了一次十分有名并且极具历史意义的对话。

    张孟谈说,以前老家主赵简子治理赵国的时候,曾有遗训——“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统帅诸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群臣;二是不让大臣的权势超越国君。所以,有权势的尊贵之人,不能让他担任相国;在军队有威望的将军,不能让他担任近臣大夫。”我认为老家主说的很对。

    赵襄子表示同意。

    张孟谈接着说,现在我的名声显赫而又身份尊贵,权势很大而又众望所归,所以我希望能放弃功名权势而归隐。

    赵襄子大惊,很伤感。

    张先生这是为何?我听说辅佐君主的人,理应名声显赫;立有大功的人,理应身份尊贵;治理国家的人,理应权势重大;忠诚信义的人,理应受人爱戴。这些都是古代圣贤安定社稷的办法,你为什么想要走呢?

    看这些说辞,再想到张孟谈出的力、立的功,赵襄子确实是不想让他走。

    主公你说的这些是成功之美,我说的是治国之理。可是,纵观天下古今之事,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等而又能相处很好的。

    张孟谈一脸凝重,无奈的说出了一句极有哲理的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该成语版权归张孟谈所有,特此声明)

    我们要记住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如果主公你不考虑这问题,重蹈历史覆辙,那我就没办法了。

    这话说的既温暖又决绝,君臣两人都感觉心里酸酸的。

    先生你先出去吧,容我再想想。

    赵襄子很难过,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看这样就跟失恋似的。女人没有了,生活还要继续。赵襄子估摸着实在是留不住张孟谈,综合考虑后,觉得让他走才是君臣两人最好的选择,即使心有不舍。

    趁着张孟谈还没走,赵襄子派人来问了政务上的问题:臣下不听我的号令怎么办?

    杀掉!

    好了,你走吧。

    于是,张孟谈交出了权力和封地,隐居在某地以耕种为生,这件事使得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赵襄子和张孟谈二人,联合上演了一出君明臣贤的好戏,这才是真正的佳话。这戏不好演,并不是每一个君都那么宽宏大度,也并不是每一个臣都会不恋权力激流勇退。后来,秦孝公和商鞅演的就挺好,而雍正帝和年羹尧就演砸了。

    这事很让我感动,我一直相信,不论历史还是现在,美好和光明始终是人类的追求,人性的光辉始终存在。

    最后的战役

    耕了三年地的张孟谈,迎来了一位客人——赵襄子的使者。

    使者很急,他告诉张孟谈,出大事了。

    张孟谈那么聪明,自然知道如果不是搞不定的事,赵襄子是不会来打扰他的。

    说吧。

    当初三家分智氏土地的时候,赵氏多分了十个城邑,现在诸侯们看着眼红,都在打我们的主意。

    都有哪些诸侯?

    韩氏和魏氏已经背弃了原来的盟约,他们联合了齐国、楚国,准备攻打我们,主公问你怎么办?

    你让主公亲自背着剑驾车来迎接我回朝,让我住在宫殿里,授予我能任命官吏的权力,然后我自有办法。

    赵襄子还是像以前一样信任张孟谈,完全照办。同时这也向天下人(主要是韩、魏、齐、楚)表明,张孟谈又回来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张孟谈派他的妻子出使楚国,派他的长子出使韩国,派他的次子出使魏国,派他的幼子出使齐国。然后四国就开始相互猜疑,攻赵联盟随即破裂了。

    真真正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啊。瞧这一家子的外交官!

    张孟谈,真 国士无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海探轶之国士无双张孟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bp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