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事件让我心里堵得慌,一个是4个男生侵害13岁女孩,一个是西安女孩被妈妈用自行车撞扇耳光。
第一个事件让人憋气,4个男孩都不满14岁,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少,只是女孩受到的伤害很难消失不见。这也让人意识到,对孩子疏于管教,太过放纵就会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二个事件,西安女孩被妈妈在马路上打,这倒不存在放纵不管教的问题,但打成这样又太过火,看着让人心疼。
孩子必须得管,不管就会闯祸,但管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管,管成什么样,就成为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问题。
教育孩子,就要给孩子立界线
说起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届家长是最上心的,空气中随处可见教育的焦虑。课外班兴趣班辅导班上个不停,给自己买双十块钱的拖鞋觉得浪费,给孩子报两三万的课是毫不手软,不报就觉得对不起孩子。
但教育绝不是舍得花钱就够了。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需要学会技能,具备生存的能力,这是钱可以解决的。但孩子更需要的学会的,是什么是原则,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原则和价值观,听起来有点空泛,实际上是每个人对是非对错的判断依据,是生而为人的界线。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孩子喜欢用尖叫表达情绪,有事没事扯一嗓子。大声喊是舒缓情绪的方式,电视剧里也经常看到主人公在海边,在大山深处吼一吼,吼完就压力全无的感觉。
但尖叫也有问题,可能会影响别人,会形成噪音。所以需要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叫,什么时候不可以叫,这就是界线。
image《海阔天空》里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人人都爱自由,没有人喜欢限制,但自由是需要用限制来保障的。
孩子也一样,孩子喜欢无拘无束没有限制的生活,但这是不现实的。那4个男孩是自由了,结果却是女孩受伤害。孩子需要父母设立界线,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他们把界线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之后,才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文章开头的两个事件里,家庭教育都没有给孩子立好界线。4个男孩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连法律的底线都没守住。西安事件,看起来妈妈是在教育孩子,可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体会到羞辱和暴力,根本无法让孩子清楚界线的存在,也无法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给孩子立界线的障碍:过度认同
父母有意无意的行为,都是在给孩子立界线。比如,孩子在家里大喊大叫,父母毫无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这样没关系,他会继续喊叫。如果父母制止,不能这么大喊大叫,会影响到别人,孩子就会知道不影响别人是行动的界线。
给孩子立界线最大的障碍是父母过度认同孩子。过度认同孩子,会让界线形同虚设。
比如,孩子想吃棒棒糖,可明明刚吃完,孩子的牙齿状况也不乐观,离龋齿不远了。可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又不忍心拒绝孩子,孩子就这么点儿要求,想吃糖吃不到多可怜。又似乎从孩子的影子里看到小时候被拒绝伤心不已的自己,于是无底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
image在有些家长眼里,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是天真无邪的表现。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伤害别人也没关系。游乐场里,两个孩子为玩滑梯发生冲突,为了安抚孩子受伤的心,有的家长直接大打出手,把其他的孩子推到一边,让自家孩子玩。
过于在意孩子的感受,无底线的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底线,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孩子没意识到,家长没意识到,等有一天孩子犯众怒家长还觉得亏,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确实,做父母需要体贴孩子的痛苦、害怕和孤单,因为孩子的内心被认同了,才会得到满足,才会学会处理情绪和表达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做父母不能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对孩子提出要求。
在《为孩子立界线》里,执业心理医师亨利·克劳德博士 指出,很多时候父母总是把自己痛苦的感觉和孩子的感觉想混,认为孩子比真实的情形还糟。他们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以为幼儿的不愉快是母亲带给他的创伤,青少年的焦虑是父亲的惊慌引起的。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
如果孩子的生活范围只限于家庭,那我们可以一直用“妈妈视角”对待孩子,但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走向社会,有自己的朋友圈。父母对孩子的盲目认同,只会让孩子步入社会后举步维艰。别让盲目认同毁了孩子,就要及时给孩子立界线。
给孩子立界线,越早开始越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给孩子们立界线自然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说,你不能欺负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欺负你。可很多时候,我们正在培养的,就是“受欺负”的孩子。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就是用“欺负”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他的。
- 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别人
还记得《少年的你》里的魏莱吗?天使般的脸孔,蛇蝎般的心肠。她对胡小蝶对陈念是恶狠狠的霸凌,但她同样也是冷暴力的受害者。因为高考失利,爸爸半年不跟她说话,她被冷暴力,她是受害者,她就用同样的暴力对待他人。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她在家里没有得到过,自然也不可能尊重别人。
image被妈妈体罚的女儿,妈妈的管教似乎是“爱之深责之切”,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尊重,她可能会觉得强者对弱者就是这样,自尊可以被随意践踏。她可以被强者欺负,她也可以欺负弱者,妈妈就做了最好的示范。
就像《少年的你》里跟魏莱一起欺负别人的罗婷,家长到学校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对着罗婷一顿打,你打我,我打别人,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就是强者欺负弱者,没有尊重可言。孩子从小看到的学到的都是“弱肉强食”,他会把家庭法则带出去,他会认为被别人欺负是正常的,因为在家里被欺负惯了。
被尊重过的人,才是最有机会学会尊重的人,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现那些他从没有过的东西。我们要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界线。比如,不伤害别人;尊重别人说“不”的权利,而不粗暴地对付他们。
- 分年龄段,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如痛苦、损失时间、金钱、财务、喜爱的东西,看重的人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让孩子有责任感,有界限感,就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这个自然后果,不是故意恶意的惩罚,而是孩子做某些事情自然而然的后果。比如,热水烫手,不写作业被批评。
0-12个月:建立基本信任
从孩子出生到一岁以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重点是和孩子建立联系,保护他养育他并满足他舒服和被爱的需要。
1-3岁:让孩子体验结果
孩子一岁以后活动范围变大,好奇心也越来越重,他可能会经常闯祸,比如扔个东西摸摸热水。我们要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但一味讲道理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后果。
比如,让孩子摸摸热水体会到什么叫烫,这样他就能理解被开水烫到手之后的后果。
image3-5岁:让孩子体会因果
3岁以后孩子有了更强的理解能力,这也是给孩子树立界线感的最佳时期。
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给孩子设定游戏规则 ,一起谈论如何遵守规则,如何有礼貌地表达不同意见。
当孩子不遵守约定,表现不好时,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如暂停游戏、没收玩具、不准看电视、不能出去玩等等。
6-11岁:让孩子选择和承担后果
孩子6岁后将会有更多时间在家庭外,比如学校、活动场所、朋友家等。孩子需要选择和平衡很多问题,是待在家里还是找同学玩,写作业还是玩游戏,每个选择和平衡就对应着一种后果。
家长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如约束他与朋友的关系,约束自由活动的时间以及在家里享有的权利。通过选择和后果的承担,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他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要自己承担责任,他就会三思而后行了。
12-18岁:影响孩子
青少年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这时候父母不要尝试去控制孩子,而是要影响孩子。父母可以在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远目标等问题上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这些事自然而然的后果是什么 。例如,没有零用钱,失去奖学金等。
正如亨利·克劳德博士所言,问题儿童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每个问题儿童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出来的,受健康约束的孩子,不会无中生有地出问题。作为父母,要能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有问题时及时解决。别等到问题扩大到无法解决了再望天长叹,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孩子不会在18岁那天突然长大,他所有的成长,所有的经历都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你有多大的能力,能承担多大责任,才会拥有多大限度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