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共抗疫情 每周一赞简友广场
D2:宅在家里的日子,我可以做到的事(一)

D2:宅在家里的日子,我可以做到的事(一)

作者: 源又园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22:54 被阅读0次

    每天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最新的疫情资讯。可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尤其是家庭群、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震惊体”,可很多令人“震惊”的消息都是假的啊。那么,宅在家的日子里,可以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信谣、不传谣。

    关于谣言,心理学家罗克斯提出一个公式:谣言的强度=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程度÷人对谣言的批判力

    这个公式放到本次疫情中来看完全成立。

    要素一:事件

    疫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然也不会全国封城。

    要素二:信息

    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对疫情的具体情况掌握的也不多,因为是突然爆发的变异病毒,了解它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普通民众,大家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都不确定,对谣言的判断力就会很弱,这时候很容易出现大量谣言。

    比如传播途径方面,谣传吃野菜也会被传染;防治方法方面,最火的谣言就是双黄连可以治肺炎,火到全国各地的双黄连卖到脱销,就像03年大家疯抢板蓝根一样,简直就是“国药之光”。所有这些模棱两可的谣言,在缺乏可靠证据的时候大肆传播,但在官方辟谣后就立即消失怡尽。

    要素三:传播者

    很多谣言传播者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传播谣言,他们是在无意中助推了谣言的传播。

    在疫情高速爆发期,每天都在新增大量确诊病例,大家心里会莫名焦虑和恐慌,这时候如果出现威胁性信息的谣言,大家看到后会本能地进行转发,仿佛转发给别人不仅是功德一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恐慌。

    如传言一名从湖北武汉回北京的发热患者到协和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从医院逃跑并失联,然后全网都在疯狂寻人,我朋友圈里也曾有人接力转发过,直到后来协和医院官方出来辟谣。

    除了焦虑恐慌,对真相的强烈渴求也会降低大众的分辨力,如曾卖疯了的双黄连,让很多人不顾政府不要出门的一再叮嘱,转身就在药店前排起长龙,但是药三分毒,有人吃了双黄连之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花了钱还赔了健康。

    由于焦虑和恐慌,大家极易产生愤怒和仇恨的情绪,有人会将对病毒的恐惧转化为对病毒携带者的愤怒,甚至将这种愤怒泛化为一切与病毒相关的人,如肆意诽谤、摸黑湖北籍人士,不仅产生恶性谣言,更对湖北同胞造成身心伤害。

    此外,传播者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也会失去判断力,变得人云亦云。

    比如我看到有个熟人在朋友圈里转了条似真似假的信息时,你可能直接略过,这时候如果你让我从1到10为这条信息的真伪打分,1是假,10是真,我可能会打5,不知道是真是假嘛,但如果刷着刷着我刷到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条相同信息后,我对这条信息的态度慢慢就变了,如果你再让我打分我可能就会打到8分左右。

    这就是从众效应,个体受到群体内其他人的影响,从而做出和大多数人一致的选择。

    面对处处都是坑的网络信息,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传谣者呢?

    首先,要学会识别谣言。

    奥尔波特将谣言基本歪曲模式概括为简化、强化和同化。

    简化是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省略掉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

    当部分细节被删除后,保留下来的往往是传谣者最想强调的部分,于是这部分就会被添油加醋,这一步就是强化。

    比如李兰娟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75%的酒精能够杀灭病毒,建议大家定期消毒。结果网上先简化为酒能消毒,继而将重点放在酒上,虚构出喝酒能够预防疫情的谣言。

    同化则是指传谣者会将个人的经验、情感和认知,与传播的信息相混合,使其符合自己的经验态度。比如谣传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肺炎,因为在很多老辈人的认知中板蓝根可以抗病毒性感冒,熏醋可以居家消毒,二者结合想当然可以抗病毒。

    面对不同形式的谣言,我们可以从简化、强化和同化三方面着手客观分析,冷静对待,及时觉察自己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是否掺杂个人经验和想法。

    其次,学会主动屏蔽谣言,多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正规信息,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等,不轻信甚至转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非官方信息。

    再者,万一面对可疑信息难辨真伪怎么办?可以直接在微信里搜索“较真”,登录较真平台,查验信息的真伪,相当实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2:宅在家里的日子,我可以做到的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pn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