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的国家制度,必须,也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创造,甚或试错,让时间的流水来淘洗筛选,逐步确定适合具体疆域国家的制度,往往是独到的制度,至少也是有独到之处的制度。
作者一直强调变,改变,只有变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制度在实践中摸索,才能符合当时的政治制度,不能照搬照抄。
就像现在的学校,领导已经换了四个,才成立7年,基本上两三年换一个。
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点,不能只是照搬之前好学校的做法,那样不符合实际。
度量衡
除金和铜外,秦代用作货币的一直有织布。与金属一样,用作货币的布必须符合法定计量标准,即布的长和宽(度)。
官员的俸禄
进入中原农耕区后,由于没有农耕,没有赋税制的财政支持,没有后勤保障,蒙古帝国(1206年建立)的统治者也只能任由军人掠夺、文官搜刮。
甚至1271年定都北京后,元朝也仅对朝廷和北方地区不参加征战的官员发俸禄。对许多州县主官和军人仍是任其搜刮抢掠。直到1320年,元朝才基于赋税制确立和完善了俸禄制。
家族村落社区成了中国的最基层组织,可以化解大量内部纠纷,还可应对部分村落或家族间的纠纷,无需国家正式制度的过多介入,大大节省了国家治理费用。令大国治理俭省且理性,这本身是小农经济对中国的宪制贡献。
印证了费孝通的家是一个“事业”。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差异大,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必须也一定要是以封建制为基础加上的精英政治。
封建制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一个皇帝说了算的制度,而是以皇帝为中心,一群大臣(政治精英)围绕皇帝,或者是大臣为中心,皇帝作为代表的政治制度。
教完学生做阅读题速读方法,忽然发现我读书也快了很多,就像现在读的这本书《大国宪制》,这后半部分,就比前半部分快多了。
大国的宪制还涉及到高考制度,以前是科举。由于全国太大,地域辽阔,每个身份都要设置一定的中科举的名额,到现在高考每年清华北大在贵州招收50个以内的名额。
如果不这样做,贵州人的学生就觉得无望,自己无论如何都考不上重点大学,我还努力什么呢?
由于贵州偏远,各方面经济文化都落后,学生的素质可能都相对其他省份来说比较低,于是很多重点大学都不招收贵州的学生。
出生已经决定很多事情了。
宪法律,是政府的一件空松外衣。
怪不得,很多法律条文,规定都是一些大词,可以有很多解释的空间。
苏力给宪制的定义是有关国家构成的基本制度,长期稳定坚持和实践的制度。
因此法律也是依靠人制的一部分力量才能实行,法律也可以变通,甚至必须变通,必须与时俱进。
中国的国人和外国的公民不同,可以说,他们是隶属于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物。
因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少数民族聚居在各个村落中,远离皇权,很少参与政治,就算是皇帝要落实某项政策,也很少受益这些边远的农村村落的老百姓,所以,大多数人都对政治比较淡漠,对这超大的国家没有多大情感。
而西方,在雅典事情,各个城邦面积不大,而且地势比较平坦,可能一个城邦像现在中国一个乡镇或县,罗马、雅典时期的人,主要经商,关系利益比较大,所以,人民参与政治积极性比较高。
公民这个词,对于雅典人来说是是对于奴隶主来说,就像中国一家之主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公民,移用这些概念还是要注意,不能照搬照抄。
国家,其实是从封建制而来的,国,即周天子分封的封建制;家,即卿大夫的家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