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学习格格巫导师的14天写作课,今天学习了怎样预判自己的目标读者,给了我不少启发。
从前写文,特别喜欢自嗨,还经常写空洞的道理,虽然知道生硬,却不知怎样改进。在学习了刘主编的拆书课之后,学习了故事思维,套着模板,也会把文章写得柔和一些,口语化一些了。
但是听格导讲完,感觉在“产品思维”这一点还是差得很远,即便不说投稿,连我自己的公众号我都不清楚目标读者都是什么样的人。
换句话说,我还没有认真地把自己发表的文章当成一个要交付的产品,所以断断续续搞了几年,还是读者寥寥,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01 了解听书稿的目标用户
格导说,听书的人一般是出于三个目的:解决问题,学习知识,节省时间。
所以,作为写书稿的人,就要看自己选择的书和写书稿的方向是不是能满足用户的一种或多种需要。
从精简书稿的写作入手,比如写干货书,通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比如个人成长类的时间管理、技能提升等方法论,还有职场人的思维训练、沟通技巧等等。
至于节省时间,想起刘主编说的,早年他也不喜欢听电子书,觉得不是传统读书的感觉。可是,后来他也接受了这种方式,因为现在出书的速度、信息更新的速度都太快了,一方面,要把每本书都自己读完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一个领域里的书读完几本经典之后,就没有必要细读每一本了,看到书大概翻翻,把亮点或新的信息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自嗨型写作的习惯实应警惕,先想想能给读者解决什么问题,再动手去写。
02 投稿前了解“读者画像”
那么,有了产品思维,可以从几方面去精准把握读者人群呢?格导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书:这种方法适合于那些目标读者定位清晰的书,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给小孩子的妈妈们看的,《OKR工作法》是给职场人士看的,等等;
对于目标读者群体不是这么确定的,比如《无压力社交》,就可以在行文和例子选择上多兼顾一些角度,涵盖面稍广泛些。
二是研究平台文章:在给平台投稿时,可以深入研究平台稿子的风格,看看文章中的例子、故事、语言风格,睿智冷静型的很可能男性读者居多,娱乐、情感型的很可能女读者居多(虽然这么说感觉有点性别歧视)。
如果主要写给男性读者,语言最好干净利落,主打理性;如果主要写给女性,则要重视语言的温度和感情。
当然 ,也可能是主要写给在校大学生、职场新人,或中年职场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每个阶段人群的痛点,才能精准地把握文章走向和语言风格。
总之,带着“产品思维”去打磨文章,打磨作品,才更可能不断做出好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