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我写作训练营先导课的内容,也是我多年来利用思维导图做写作框架的切身感受。
今天,我就从写作角度讲讲思维导图3大体现!

体现1:提高观察力,培养思维性,助利想像力和写作力
从小,我的思维就比较的发散,甚至有时收将不回来,所以思维导图对于我,首先体验到的香,是思维上的培养
记得我在创作自己第一部电影剧本时,因为首顶接触双主线的创作,一时间人物特点,关系,主副线安排等,让我手忙脚乱,摸不到头绪
在老师的指点下,我静下心,打开了思维导图,将主线、副线、人物、事件一条条进行梳理
开始,心燥静不下来,总巴望着,快点找到核心点,开始写
你们知道老师说我什么?
“”就你这样毛毛燥燥的,写出来的,也没有人爱看!”
于是,我恍然大悟,开始让自己静下心来,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走
我就开始尝到了思维导图带来的香!
2个小时后,它帮我迅速理清了混乱的局面,并聚焦到女主人公温良有爱,优雅、干炼、果敢行事的特质,让我的思想马上拉回来,以人物为中心,推进了主线的创作。
另一点,以前我很不喜欢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写作时,我遇到一个很大的卡点:
语言干巴巴的,没有素材可用!
后来,我改变了自己,身边的一株花,一叶草,一砖一瓦,我都去留心的拍照,记录下来它们的状态和特性。
这样慢慢积累下来,我的卡点打通了:素材越来越多了!
这里,我也想和大家说:
平时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积极发现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你创作的素材和原型,尤其是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很重要!!
体现2:有助于加强对基础和细节处的梳理,挖掘和创新
善用思维导图,可以加强对写作细节的梳理,比如说:对人物、心理、情景等细节的描写,
教大家一招:
可以先用思维导图,逐层级的明确出创作,或者是方案,文章大体的方向,然后再去为细节处丰满血肉。
当你们这样做之后,会意外的发现,原来对写作细节的提前梳理,还可以有意外的惊喜

比如说,我在创作中篇小说《福满长情》时
对于其中2个副线人物的把控,总是不到位,总感觉人物的特性没有展现出来!
于是,我放弃了一味的强写,一杯茶,让自己回到了思维导图的世界
改用思维导图,重新去整理这2个人物的背景,存在的意义,人物的特质,人物对主线的推动,与男女主角的关系等一系列。
于是在4个小时的重新审视和认知后,终于分别找到了这2个人物独特的表现亮点
再度重新回到作品创作中时,我就很快将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到了极致,这就是我现身说法的思维导图的作用。
体现3:快速建立思维体系,完美呈现框架,让写作更加高效,有条理
关于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是一个思维发散性太强的人,俗称叫思维总是处于跳跃的状态,广阔性够,但聚焦性不够,同时,自己条理性不强
想知道我是怎么改变过来的吗?
我开始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必须把思维导图带在身边,随处的一个文章,一个小的评论
我都会让自己在导图里,先把框架树起来
这样,可能是有一些的麻烦,但真的特别见效
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会思考了,考虑的点也多了,只有自己知道,这是思维导图的力量
所以,这是为什么我的写作课,做先讲结构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原因!
因为它,真的可以,帮你从写作的思路,到框架,再到写作力,逐步帮我们打开写作的意识,得以全面的提升
大家小时候都上过作文课,对于“起承转合”四个字,可能还有很深刻的印象
是的,这原本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
“承”是是事件的过程
“转”是结果,是转折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而用在创作中,我把它归总为:
前后呼应,同时加以表现力最突出的对比性思维,来突显核心重点
也就是:
起:通过事件描写达到小高峰,抛出故事的中心思想,或者是自己的核心观点
承:依情节线向前推进,加上自己对人物、事件、现象的一些分析刻画,注意思想或者论点的严谨性,缜密性,最好辅以经典或数据做为支撑
转:记叙文中叫写转折,或者是刚才晶晶说的,意外模式中的转变
而在议论文中,叫引经据典,很好的把握思维的广阔性,用大量证据,对比、排比,层层推进,将全篇的核心呈现并烘向最燃点,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印象
合:把思维从广阔性上,收敛回来,可以运用一个大对比,来做高度的概括和归纳,同时,将故事、反转、论点等细节推向高潮,再次衬托出全文的核心,
最后结尾,一定是要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引起共情感,引发共鸣,来再次将全文的精华凸显出来,形成完美合力
对比:是指前,后形成大的,强烈对比,以及每部分中形成小的对比
明天,我将以一首李白经典诗词为例,分析一下“起承转合”的具体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