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一切法皆是佛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而至人只是常。若能以平常心见平常法,便已臻至“看山还是山”的境地。
本人近期听闻赵一澄导师讲解《金刚经》,受益颇多,在此特别感恩。而后闲散间听了两首王菲的歌曲,忽然心生欢喜,明白了原来万事万物都在向我们表法,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太粗心大意了,没能把它们看明白、看透彻。我在听歌过程中有了些许微不足道的领悟,在此抛砖引玉,分享给大家。
第一首歌曲是《红豆》,最后那句歌词叫作“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咱们不忙着解析歌词,先引入一段《楞严经》的经文:“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其中的“汝”指一切外在对境,指我们的六根与六尘发生作用形成的六识。“我”指自性、如来藏。因为一切相皆有自性而生,这是它们的家,它们必定要回归自性,所以叫“汝爱我心”。但是当我们的主观能动一旦陷入分别、对立之中,就会执取外相,这叫“我怜汝色”。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纠缠。因此最后说“常在缠缚”,首先这是常态,我们就是在这种缠缚中不断趋向解脱。好了,现在回过头看歌词,其中的“你”和“我”分别指什么?我依然指自性、如来藏,而你依旧是一切外在对镜。“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实则说小我回归自性,回归真实,回归平淡。但前提是“等到风景都看透”,这些风景无论是看到、听到、臆想到或者亲身经历,关键在于一个“透”字,唯有看透才能超越、才能回归、才能安住当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再说说前面的“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是在表“诸行无常”,相聚是无常,离开是无常,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从我们出生的一刻开始(不,应该说出生之前,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们看了几十年、听了几十年,但基于内在无明,还是免不了“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就如同苏轼明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还是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虽说这是一种“颠倒梦想”,却也是美好的祝愿,祝愿本身没有问题,它可以幻化成内在净土,成为度化众生的愿力,但若对结果过于执着,无法回归到清净本性,便会心生烦恼,无法自在逍遥,“看透风景”之日,便是离苦得乐之时。
王菲还有一首歌曲叫作《你在终点等我》,看似是一首情歌,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若从法性层面进行解读,又能品尝到另一番风味。例如其中有句“没有你的地方都是他乡,没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这让我想到了唐伯虎的临终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若非出自佛性,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辉煌腾达一时,也难免归于落寞凄凉。因此无论是阳间也好,地府也罢,皆如同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五祖曾教导六祖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念念反闻自性,便能久处约,能长处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首歌的歌名本身也富有很深的意境,其中的“你”和“我”就不用过多赘述了吧,与先前一样。我们都知道万法由心生,本性、如来藏是一切的根源,当我们用分别识把万事万物割裂开的时候,本性依旧在那里,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言:“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迷失了,我们依旧走在趋向解脱的路上,当有一天能够放下对这些外相的贪着和迷恋,就会发现,那个清净无染的、具足一切的佛性就在那里等着你,所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出生的那一刻你在,我到达终点了你还是在,即便走在中间那段漫长的路上,你依旧从未消失,这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也是超越世俗情爱的真爱,爱你直到永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