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句话出自 《孝经》的《广要道》一章,意思是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正是这句话,引发了我阅读《孝经》的好奇,带着兴趣,一探究竟吧~
本文将我这一周泛读《孝经》的感觉简要说说吧,才疏学浅,难免理解有误,欢迎指正~

《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作为全书的纲领,开门见山指明了孝道的宗旨:
1.《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
本章说明了帝王使天下人心归顺,因为他们高尚的品德,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其中的名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2.第二章《天子》
这一段讲了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3.《诸侯》
第三章讲明诸侯的孝道,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统治者们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4.《卿大夫》
第四章说明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卿大夫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5.《士》
第五章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
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6.《庶人》
第六章是百姓的孝道,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综上所述,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7.《三才》
从前几章看来,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第七章更进一步说明孝道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圣王可以教育辅助政治,化民成俗,要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8.《孝治》
这一章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9.《圣治》
这一章书,因曾子听到孔子说明王以孝治天下易实现和平后,再问有更大于孝德行吗?孔子为此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因为他们循孝道这一根本天性。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
10.《纪孝行》
“圣治章”以后,本章讲具体该怎么落实和谐社会。从行孝、从事亲做起,孝子对父母亲要精心照料,为我们讲了五条,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是讲的居、养、病、丧、祭这五个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很具体,这是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戒除骄、乱、争三项恶事。
11.《五刑》
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
12.《广要道》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是敬。
13.《广至德》
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14.《广扬名》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5.《谏诤》
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16.《感应》
这一章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
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17.《事君》
这一章书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
18.《丧亲》
这一章专讲慎终追远之事。
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看完《孝经》简明扼要的十八段文字,批判地除去其中一些封建思想,全书价值观很正,如果人人都顿悟于心,那将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家家户户共享天伦之乐了。为什么当今社会还有些不安的因素?比如我们满大街中国式过马路的同时,赞叹西方人在红绿灯路口的自觉,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就涉及中西方承载价值观的不同了,西方往往靠信仰宗教,认为做什么都有“上帝在看”,而中国靠经学来规范人们的德性,《孝经》就是很好的行为规范,推荐给大家阅读,您将在纷杂喧嚣中获取一份心灵的宁静。
最后引用《诗经·小雅·隰桑》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