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直播回顾复利效应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什么查理芒格在提到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时,第一条就是复利效应呢?
因为,这个世界的基本运作规律之一就是复利模型。必然的结果,加上偶然(运气)的加速。
DAY 5:俞敏洪
演讲主题:《我这样读书》
本场直播,我们有幸邀请到知名企业家,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
前几年,以他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火热上映,掀起了一波创业潮,剧中,黄晓明饰演的主角,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迁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
新东方 老俞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这个“读书”不限于为了应试教育而读,实际上,在毕业以后,工作中绝大部分的知识,需要我们通过自己学习,或者请教别人来获取,
这就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读书”。
那怎么读书效率最高呢?我们应该怎么读书,怎样的读书状态最好呢?这里,俞敏洪先生结合自己整个的思维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发:
1.珍惜思想的突跳期
俞敏洪是高考刚恢复没多久的大学生,在经历过两次高考失利后,他以卓越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这里他分享了有一件小事,特别有趣,那时候他刚刚考上北大,打开宿舍门的一瞬间,他看到有个同学在读《第三帝国的兴亡》。然后,他就特别天真地问人家,原来大学要读这种书啊!结果人家白了他一眼。这件事给了他特别大的思想冲击,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上大学要读小说或考试以外的书。
那时候的北京大学,作为全中国的最高学府,正经历着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俞敏洪的同学中有不少现当代文学中的著名诗人,西川、海子以及与他们类似的人物,常常穿梭在北大的校园里,穿梭在他的身旁。
这些人通常在思想和阅读量方面,远远地走在了前面。据俞敏洪的回忆,熄灯以后的卧谈会,是大学里最珍贵的时光。他们常常分享白天读过的书,那些触动他们的思想,而他根本插不上嘴。
然而,正是这些同龄人塑造的阅读氛围,仿佛前路上的一盏明灯,让他渴望懂得更多,读得更多。
要感谢生活给予你的磨难2.灵活运用困境
俞敏洪大学时期的状态,基本上分两段走:前半程,他是一堂课不落下,刻苦学习,争取每门都名列前茅的学霸;后半程,他变成了一位逃课躲在宿舍读书,有所学有所不学,追求60分万岁的“叛逆”青年。
两段经历之间是一场噩运,在本该谈恋爱的年纪里,俞敏洪不幸地患上了肺结核,这让他在传染病医院被迫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疾病给他马不停蹄的学习状态按下了暂停键,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闲暇时光。住院期间,俞敏洪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医院图书馆里的书,小说、诗歌、散文、哲学、历史,几乎每天翻一本,读书量很快就赶上了那些引流潮流的同学。除此之外,他还背了很多单词,词汇量累积到一千七八百以后,他开始阅读英文原著。
这样一段经历,让他的思想发生了第二次突跳,读尼采、读叔本华、读马克思·韦伯……这些人的书,帮助他摆脱了偶像崇拜,逐步构建起自我和自信。
所以,当他再次回忆这段经历时,他建议我们,灵活运用困境,保有积极向上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这都能让我们获得成长的养分。
独立思考:就是要有个性,对一件事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3.“我”这样读
俞敏洪的阅读量非常大,保守估计,一年可以翻阅至少200本书,从头到尾读完的书,多达六七十本,每年可以写出二三十篇读书笔记。
你肯定会好奇,管理公司那么忙,他是怎么读书的,哪儿来那么多时间读书的呢?
首先,俞敏洪很注重对于知识的甄别,
好书、坏书、适合的、不适合的,太多太多了。所以,拿到一本书以后,他通常习惯先翻阅一本书,看看这个文字、观点和思想,如果是他不认可的,他就丢在一边不读了。
筛下来好的书,他会读第二遍,这遍被他称为“快读”,
比翻阅慢一些,挑几个他感兴趣的章节,认真读,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进一步验证之前的预判是否正确。
如果前面两遍读下来,还觉得不错,他才会开始从头到尾认真地阅读这本书。
在家的话,他习惯旁边备一只荧光笔,圈出值得回味的片段,备份在电脑里。而如果在外面,他会把这本书的电子版也买下来,放在Kindle里面,坐车的时候读、坐高铁的时候读、坐飞机的时候读,甚至有时候,碰到无聊的商务会谈,他会借机尿遁,躲在厕所里面读上几十页。他那么大的阅读量,大多都是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读下来的……
世界观就是要长见识得智慧那么多年阅读下来,俞敏洪领悟到一句话,送给我们年轻人:
人生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两个长进,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见识。
不管是哪一种,读书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在最后,祝愿大家也都能从书中获益。
推荐书籍:《致命的自负》、《世界观》、《查拉图斯特拉》、《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梦的解析》、《第三帝国的兴亡》、《权力意志》、《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