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种情况:房间东西很多,什么都舍不得扔?
我房间就堆了很多书,舍不得扔。并且有一部分是买了"以后"读的,但是到现在,书都黄了,还没拆封。
室友也是,她爱买衣服,房间堆了很多。她的衣服多到什么程度?一年365天,天天衣服不重样换着穿,都穿不完。
到底怎么回事呢?
或许这个"囤东西"的习惯,是因为古时候我们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大家不得不囤积过冬。现在,这种"过冬"基因,还残留在我们现在的基因中。
而老一辈囤东西,是因为小时候穷,买不起新东西,害怕丢了就没有了,才什么都留起来。
你真的有必要囤"东西"吗?
有些人在双十一,会买一年的纸巾囤着。
我很困惑,难道是去超市或便利店买纸巾,不够方便吗?我想肯定不是。
或许,他们并不知道囤东西的成本。
拿我们租的房子来说,一个20平米的小房子,一个月租金1000,你的东西(假如是纸巾)占1平米,那你每个月就得为它付50元租金,值得吗?
如果房子是你买的,假如房子一平米3万,你囤纸巾,就是用3万买了个位置囤纸巾,值吗?
根本不值。
在这个物质不稀缺的时代,如果你还在囤物品,说明你的思维,还停留在老一辈物资稀缺的年代。
现在我们资源充足,没必要囤东西。
为何你总是囤东西?
其实,每一个囤物品背后,都能发现一个你自己不知道的自己。
1 执着过去
比如我之前一直保留跟初恋传过的纸条,留了好多年,时不时拿出来翻看。我以为我已经放下,其实还没有。
直到后来,我清理抽屉,再次发现这些纸条,突然有一种"这就是一堆废纸,我怎么还没丢?"的感觉,然后我就丢了。
或许在那时,我才真正放下。
2 逃避现实
有时候我们桌面很乱,心理会生出一句话:诶,以后再收拾!
结果,桌子上的东西越堆越多,就越不想收拾。
这就是逃避现实。
3 担忧未来
我有很多"以后"才会看的书,我为什么会囤着?
可能我喜欢"拥有知识"这种感觉,我自以为拥有这本书,就等于有了里面的知识,我希望未来的我会变得优秀。
买付费课程,囤课也一样。
付款后,我们会先想象,假如我自己听完这门课,会变成怎样?想象完毕时,就等于我们已经把课程学完了一遍,造成"我买了,就等于拥有它"这种假象。
这简直就是在自欺欺人。
如何解决?
学会断舍离。
1 少买东西
买东西时,问自己:这件物品,是我当下有需要的吗?
这是我自己需要的东西,还是别人希望我需要的?
很多付费课程,就不是我自己需要,而是别人认为我需要的。
比如管理学课,经济学课,就不是我认为我需要的(至少不是当下需要),而是别人认为我需要,我才买。事实上,我不学这些课程,对我无任何影响。
2 对于旧物,要舍得扔。
很多人不舍得扔东西,除了留恋,还担心扔了浪费。
比如穿不了的衣服,我室友舍不得扔。她会说,我虽然穿不了,但我花钱买它,就不能浪费,要留着,以后变瘦了穿(没错,她买了很多便宜衣服穿不下)。
我猜这个"以后",遥遥无期。
经济学有一个概念,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这些你已经买了的衣服,就属于沉没成本,担心那几十块无法挽回的钱,不如算算当下你放衣物的空间,每月得为它付多少租金。
3 不执着于物欲
有些人喜欢买东西,尽管用不上,但看着就有满满成就感。
我囤课程,室友囤衣服,或许就属于"物欲"。
现在这个时代,资源并不匮乏,执着于物欲并不明智。
对照一下下面表格,你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到底代表了啥?

总结
要学会断舍离,释放自己的空间。
断:减少添置物。
舍:丢掉不必要的物品。
离:不执着于物欲望。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就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1 执着过去
2 逃避现实
3 担忧未来
思考
检查一下你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囤东西?
End
参考:得到古典专栏《超级个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