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酷暑难耐,人人喊热,而比人更能喊的就是树上的知了了。
但凡是树,不管大小,总归有几只趴在树干上喝汁,边喝还边扯着嗓子喊,热死了,热死了。
若是入了树林,此起彼伏的“吱-吱-”声会交响乐般在你耳畔齐鸣,让你本已心浮气躁的心愈发的焦躁不安。
小时候放暑假没事干,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抓树上的知了玩,拿一根长长的竹竿,竿头上用钉子串个面团,用面团来粘知了。
找树上的知了是个功夫活,考的是眼力劲,知了的保护色和树干的颜色没太多的色差,往往要巡着声音瞅半天,才能发现他们的踪迹。
有些狡猾的藏在树叶下,变换几个角度才能一瞥芳容,竹竿慢慢伸上去,悄悄的靠近,然后快近身时猛的一粘,才能有所斩获,没耐心的小朋友,动作稍微大一点,就容易惊了知了,嗖的一声飞逃而去。
记得儿时的大院里,多的是梧桐树,个头长的特别高,一根竿子够不着,脑筋一转,把两根竹竿接头处用两根钢钉订牢,长度就长了一倍,顺利粘到了高处的知了,那时为了这个小创造,还颇为得意了一番。
知了其实还可以吃,在鲁豫皖一带都有吃知了幼虫的习俗,就是知了在“金蝉脱壳”之前的幼虫,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还可以明目,退火,腌了油炸,是极好的一道佐餐下酒佳肴。
还清晰的记得和舅舅在老家抓知了幼虫的场景,老家管知了的幼虫叫“爬叉猴”,一般傍晚等天色完全黑下来,爬叉猴们就从松软的土地里拱了出来,土地上会留出一个个的拇指粗细的小洞口。
然后出了洞,就沿着树干往上爬,边爬边蜕壳,完成“金蝉脱壳”的过程,等天明爬到树顶,就完成了成虫的蜕变。开始了成虫后的蝉鸣。
抓爬叉猴就需要夜里出动,带上手套电筒,在树林里尽管往树干上照,不一会就能发现很多的爬叉猴,因为爬的不高,直接就可以从树上抓下来,或者从地里的小洞里扣出来,一个晚上,收获个三、四斤不成问题。
其实不光知了的幼虫可以食用,其脱下的壳也有药用价值,是一味中药,叫“蝉蜕”,味咸甘、性寒,可清热、息风、镇惊,所以这知了虽然叫的挺烦人,但也能给人们带来不少的益处。
毕竟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坏,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方面,反之亦然,人不也是如此吗,每个物种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着,生老病死,周而复始,猫有猫道,狗有狗途,知了有知了的方法,人有人的生存方式,大家互相理解,和谐共存在这星球上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