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还剩了一些海带汤,婆婆叫孙女:“妹妹,过来吃海带咯。”
妹妹没去找奶奶,却过来拉我。扯着我的裤腿就往次卧奔,来到衣柜边指着衣柜门“啊,啊,啊”的叫。
我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海带她不懂是啥,海苔却是她爱吃的,正藏在她旁边的衣柜里!我拿了一片给她,她就笑呵呵的出去了。
妹妹现在1岁5个月,1周岁到2周岁之间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她虽没有因为东西没在正确的位置而哭闹过,但对于家里东西的方位,大致都是记得的,对于家里事物的秩序,她在内心是有感受的。
敏感期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关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她这样描述敏感期:
“敏感期与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关,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人和动物在生命早期状态下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暂时的个性倾向,仅限于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特征,一旦获得了这种品质或特征,这个敏感期就消失了。”
足以见敏感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谈到孩子的成长,其实有两种机制。一种是外表可以看到的成长,一种是内在的心理成长。
关于儿童身体的成长,现代科学已经有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而关于儿童的心理成长的研究,则远远不及对于身体成长的了解。而对于孩子敏感期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客观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为孩子提供恰当的成长环境;客观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并为其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
敏感期最早是在昆虫身上发现的,荷兰科学家雨果·德弗里斯发现蝴蝶的幼虫在刚出生时,对于光线有着特列的敏感性,这个敏感性会指引着它爬上树梢,吃到枝头的嫩芽。而当幼虫长大到能吃比较粗糙的食物时,它对于光线的敏感就消失了。
在蒙台梭利学习里,她们在儿童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敏感期,并且将其设计运用于教学之中。
成人会因为工作需求、责任感、自控力来做事情。而孩子做事却全凭本心,他们拥有活跃的精神生活,他们透过内在的我们无法看到的精神世界与外界互动,兴致高昂。
尤其是进入敏感期之时,“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尤为热切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敏感期是孩子与外界接触互动并培养与之相匹配的品质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发现孩子心理成长模式的地图。
当孩子在敏感期的需求未被满足,或者受到外部阻碍和干扰时,他们会变得悲伤和易怒。虽然这并不是孩子发脾气的全部原因,但是能够为我们客观的寻找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能够细心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了。捕捉的方式并不难,但是需要耐心和毅力。
第一,得有帮助孩子的愿望。论语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做为父母,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不同,你有思考过,你表达爱的方式,是出于对孩子真实的帮助,还是出于自己的控制心?
第二,要细心客观的观察孩子,昆虫学家法布尔在观察昆虫时,总是将自己隐藏起来,这样,昆虫在自然环境下的所有动作,都不会受到干扰。我们虽然不需要像法布尔这样观察孩子,但从孩子一出生起,我们就应该开始有意识的观察他们,这样,我们就能够捕捉到他们的行为和反应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模式。
第三:要有关于敏感期的丰富基本常识。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积累关于不同敏感期的基本常识,就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敏感期,并养成相应的品质。
敏感期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已经错过了敏感期,也不代表这种品质以后再也无法养成,只是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比此多得多。
希望我们都能够重视和了解敏感期的概念,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段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