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用一天时间,断断续续看了部十多年前的港片电影《意外》。剧情很别致,甚至可以称得上烧脑。古天乐饰演的主角从事一个特别的职业。他和团队成员通过制造意外,帮助“顾客”以近乎完美的合理手法处理掉目标人物。剧情在一次意外后发生转折。
团队在又一次“完美”杀人后,突然,一辆大巴向古天乐冲来,古天乐在拼命狂奔后侥幸脱线,而团队中一名成员则被大巴撞死。为了不留下自己杀人的证据,古天乐极速奔到同伙身边,拿走所有可能泄露其身份的证件。团伙奄奄一息,奋力睁开血肉模糊的双眼盯着他,问到:“这是不是意外?”他无言以对,唯有奔逃。
这是不是一场意外呢?还是这是一场针对自己刻意设计的“意外”?目的就是要自己的命。古天乐陷入无法自拔的自问中。
接下来的故事很简单了。古天乐用尽所有的手段来验证自己的判断,他怀疑同伙的其他人出卖了自己,目的是为了独吞杀人得来的钱财。他怀疑任贤齐饰演的保险公司调查员刻意设计他,想要他的命。他监听别人,跟踪他人,杀掉同伙。他在自己的臆想中无法自拔。在他的内心深处,这个世界没有意外,意外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从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由于思维惯性导致的性格扭曲的案例。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他的思维就收到这项工作的影响。也就是说,久而久之,他在潜意识里,就不自觉用处理工作的习惯性思维处理问题。在他看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既有的思维处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既有思维模型来概括。如电影剧情,古天乐的角色所从事的工作是制造意外,长时间下来,他心目中的意外都是人为的,而不是真实的意外。那么,即使是真实的意外,他也会反问,或者疑惑:“这是意外吗?”
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是,人需要不断超越既有的自我,打破固定的自我影像。有的人机缘巧合下,某一件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后,以后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事情,他都会不自觉的套用成功那件事情的做法和经验,就好像,只要复制经验,就能同样取得成功,不费吹灰之力。事实定不会如此,如果那样,人类智力就只能原地踏步走。
对此,我想起了前不久自己的一次评课经历。十二月的时候,县教研室开展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的流程分为上课、说课、评课。评课人员多是各学校教研员。我作为乡镇学校教研员,有幸得以发言。在评一年级的课时,对于知识重难点的强化,我说:“为了强化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变式练习,变换条件,让学生在变中不变中感悟知识,深化理解。”发言一毕,我看到台下的吕老师悄然一笑,台上的我也不觉笑出声来。原因为何?因为,最近几年,在数学教学中,我把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运用的非常纯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故此,在历次的教学设计中,总是不自觉想到此点。
不过,显然的是,无限的,不分情形的使用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未必总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情不同,班情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哪有万金油的办法!
古诗有云:“不畏浮云遮望眼。”生活中,遮住我们眺望远方眼的不是浮云,而是曾经取得小小成就的彩云。唯有,拨开彩云,才能正视远方的路,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