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旧书
前几天,萍姐打来电话让我帮她正在读初三的孩子借本书——《安徽历史》,据她家孩子说,这本书在最近几年只有现在读高二的这届学生在上初三时发过,但是中考时也有可能会涉及到里面的内容,所以,老师让学生们想办法借到这本书,抽空看看。
“我立即想到了你,你不是在带高二吗?麻烦你帮忙借一借!”萍姐满腔的兴奋里充斥着焦急。
等听明白了她的意思,我知道是萍姐小题大做了,教材都是统一的,既然学校没有发这本书,中考应该不会涉及里面的内容的。但是我同时又明白作为一个母亲,孩子几乎是她一生的事业,面临大考,凡是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条件,她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办到,不然会吃不好睡不香的。于是,我立即答应了下来,说下午就到班里问一问。
该问谁借呢?住校生和家长来陪读的学生肯定是没有的。不会有哪一个学生会把初中时一本无关紧要亦无多少乐趣的书带到学校里来的——他们现在的资料和课本、讲义等还都不知怎样安置呢!那就只能问一问家住城区的走读生还记不记得这本书。
我来到教室的时候,学生们正在安静的自习,我轻轻的开门踱进班里,没来得及细想,就在同学A跟前停下了脚步,轻声问道:
“你们之前是不是发过一本书,名字叫《安徽历史》?”这是一个举止大方,性格开朗的男生,他家离学校比较近。正在写作业的他听到我的问话停下了手中的笔,略加思索的问:“我知道,是不是初三的时候发的那本书?”
“哦,是的。你能不能把这本书借给我,因为一个亲戚家的小孩现在需要用。”
“没问题,老师,我今天晚上就回家找找。明早上带给你!”他慷慨的说着,并对我报以微笑。
我心里一阵轻松,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情嘛,很容易搞定的!
可是第二天早上,我刚进办公室,A同学就过来找我,一脸的歉意,说:“不好意思,段老师,我一直觉得那本书我是有的,可是昨天回家翻箱倒柜的找,怎么也也想不起来在哪呢,真对不起!”
“呀,没关系的,呵呵!麻烦你了”我笑着对他说。他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张老师正好走了进来,“咦,对了,张老师的女儿就在我们年级啊,我可以问他!”我一拍脑门,满脸高兴的对张老师说起此事。
“初三的书?早被她卖了,有的学生中考后很多书都没带回家,直接就扔了,况且这是一本不太重要的资料书。我估计你很难借到这本书的。”张老师带着善意的提醒说道。
听他这么一说,我方觉得这件事情的严峻性。看来需要好好斟酌斟酌,找一个成绩好看起来很整洁的学生问问才会靠谱。我一下子想到了B同学——这孩子成绩好,又是班干部,平时交给她的事情总能按时高效的完成,她一定会留着过去的书的!
于是,在第二节大课间的时候,我找到B同学说了这件事情。
“我初中的书都卖了……”B同学带着一脸的歉意。
只有漫天撒网了,我心里想着,难道就没有同学还留着这本书?
对于班里的走读生,我私下里一一跟他们说了这件事。都回家找找看吧,我想,心里带着蛮大的希望。
这些同学,有的一口答应说家里应该有这本书,可是第二天又一脸沮丧的来跟我解释,我理解他们的心思,既想帮助我,翻腾半天后才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的很清醒的告诉我什么时候怎么把自己的那本《安徽历史》给祸害掉了。
这毕竟是曾和自己朝夕相伴的课本啊,即便是为了纪念那段已逝的青春岁月,也不应该如此决绝吧?关键是我该怎么跟萍姐说呢?她能理解吗?一定会很着急的吧!
正当我准备放弃时,一个安静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张颖。她不也是走读生吗?可是她也没这本书了吧!李同学长得文文弱弱,话语不多,成绩中等,任何时候都一副安静的样子。
带着一份很渺茫的希望,我来到了她身边,说起向她借书的事。“嗯,我有的。”她声音很小,但很坚定。
这句话,之前也有学生跟我很坚定的说过,只不过让我空欢喜一场罢了。
“那你回去看还能不能找到,我家亲戚想借来用一段时间。”“好的,”她干脆的语言里也透着一股安静劲。
第二天早上,一本完好的《安徽历史》呈现在我的面前,打开课本,里面作着详尽的笔记,只是娟秀的字体有些黯淡了,书的扉页飘荡着一股清香。
我兴奋地感谢她,“老师别客气!”一如既往的安静,连离去时的脚步声都是轻轻的。
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多。中考后的轻松让很多学生迫切与过去的日子断绝关系,殊不知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追悔也于事无济。何不向这位安静的女孩子学习,淡然面对人生的变幻,珍藏过往的得失,需要时你才发觉自己储藏着一份珍贵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