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路上总是惊喜与抓狂并存,在你的养娃过程中,孩子有没有出现以下让你抓狂的情况:
原本很乖的孩子,开始无理取闹,回家电梯一定要他按,谁给按了。瞬间点燃他的小宇宙,火力全开。
回家时,你开了门,他就开始用哭或不进家门来表示反抗,拉着你,手指着门要出去,要求重新开门,口中说:宝宝开,宝宝开。直到让他重新开门了,才肯罢休。
换鞋时家人必须得穿自己平常穿的鞋,偶尔有人换了双鞋,“熊孩子”就着急了,给你拿你常穿的鞋,后又上手脱你鞋,嘴中嘟嘟囔囔,非得让你换回,才肯消停。
妈妈穿了爸爸的衣服,不行;牙刷没有放在牙杯里,不行;……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很多。
执教中常会听到面对此种情况的家长反馈孩子:无理取闹,“矫情”、不可理喻、“固执”。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正是在建构、追求秩序感的表现。
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全书》中写到:
儿童对于秩序的敏感在他出生后第一个月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孩子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就会感到兴奋和高兴。
不少人发现,一岁多的孩子开始浓烈的表现出对秩序感的追求,一直延续到2-4岁左右。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秩序感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会为儿童带来快乐。
现实生活中,这些表现常会被我们忽略或误解了。
秩序感遭到破坏或被忽视时,
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01 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阿米尔说,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对于追求秩序感的孩子来说,任何东西都有它应该在的地方,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这样有序的环境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内心才会觉得足够安全。
因此,追求秩序感其实是孩子在构建自我内心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当这种秩序一旦被破坏,就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不安和焦虑,成为孩子安全感建立的两大屏障。
02 影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处于秩序感期的孩子,当看到事物不符合他们内心秩序时,就会积极、主动去整理。
如果这个阶段我们尊重孩子的秩序,没有干涉,而是鼓励他去做。
慢慢的养成了做事井井有条、有头有尾、物品及时归放,整理自己的事物。
这些物品归放、生活自理、自我管理能力,不就是我们希望他能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吗?
如果被忽视或破坏了,当长大后外在环境对他的这些习惯提出要求时,他会无所适从。
如何和孩子一起渡过追求秩序感时期?
01 理解、接纳和尊重是关键
朋友曾和我讲过她儿子两岁多时,追求秩序感的故事:
突然有段时间她儿子洗澡,向家人提出要求,穿、脱衣服要奶奶来,洗澡、操身体一定要妈妈来。
因为上班缘故,白天都是奶奶在照顾孩子,穿、脱、换衣服自然都是奶奶和孩子进行,而洗澡是朋友下班后给洗的。
在当时的儿子看来,洗澡这件事也得这么秩序进行。
朋友发现除了洗澡这事外,儿子对于家中物品摆放也很敏感。
比如:
这双鞋放在第一层左侧,家人放在了第二层,他就必须重新放回。
吃饭时,每个人都得坐在自己椅子上,谁调换了位置,指手画脚让家人换回。
洗完脸毛巾、牙刷必须按照爸爸、妈妈、他的,这样的顺序摆放好。
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她,明白这是儿子开始追求秩序感了。协同家人一起,接纳并配合了儿子的需求。
需求得到满足后,大概3个多月的时间,洗澡“风波”也就过去了。
所以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得到家人的理解、接纳和尊重很关键。
02 以身作则,营造有规则的生活环境
孩子对秩序感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
生活环境的有规则,与他们内在思维、心灵上的秩序相协调,会让他们感觉舒适。
因此在家中,我们成人也得以身作则,提供榜样的同时也是陪伴他们一起走过重要的秩序感时期。
比如:
用完的物品及时放回、书就放书架,衣服就放衣柜,不随意放置物品,让家中环境井井有条;
建立有序可寻的生活作息程序,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让孩子心中了解接下来要做什么。
03 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秩序感的建立也是需要成人提供机会。
在家中,我们可以创造些让孩子参与生活的机会,鼓励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情景里去满足秩序感需求。
我们可以:
叠完家人的衣物,请他们帮忙分类,进行对应放回衣橱中;
喝完的奶瓶,让他们自己放到固定的位置上;
起床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床铺;
上学前,让他们自己将要带的物品整理、放置到书包中;
让他们自己整理书架、学习用品等。
当孩子表现出要秩序的需求,我们就尽量配合和满足吧。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真的是无理取闹的行为还是需要坚定拒绝的,让孩子有是非观念的辨别也很重要。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关注我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