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动荡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当时周王朝在各路诸侯眼中形同虚设,道德政治失去往日的效力,新兴政治势力纷纷崛起。孔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通过许多年的勤奋苦学和社会历练,孔子在“而立”之年因博学多闻而名满鲁国,与老子成为好朋友,把老子看做自己的老师。三十岁的孔子,主要的志向是想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报复“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反映他急于从政的心理,也表明他在政治上的雄心。他在政治上报国无门,历史上强迫他作了另一种选择:兴办私人教育。在私学方面孔子异乎寻常的成功,社会声望很大,但是鲁国发生了一场内乱,鲁国政权被“三桓”掌控,开始了全国各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一生带着自己的徒弟走访各个国家。虽然一直怀才不遇,但是晚年也十分可怜。
成书过程:《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讨论上自尧舜禹下至春秋列国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学,人伦国是等文化道统的语录汇编,约11000余字。《论语》作为孔门师生之间探索真理的对话式的忠实记录,无论记言记行,皆用口语化的和问答式的白话写成。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论语》一书阐述最多的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仁学。“仁”是主宰宇宙、生命本源的“体”,孔子针对不同的状况提出了“仁”,指的是“体”之“用”。这是一种接近万物本源的独立自在的本体,倘若一个人在在人格之修养、事业之创立方面,一个国家在伦理道德之规范、政治文化之建设等方面能达到“仁”的境界,就一定能够出现人人皆圣贤,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孔子把“仁”的哲学,以“爱人”为中心,一步步向外扩展,引申到万事万物上,最后达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但是孔子的思想中某些观念也容易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提倡礼乐之教。(二)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三)善于因材施教。(四)“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五)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六)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方针,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