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24)
问:首先表现为价值观的改变,是吗?
答:价值观的社会性很强,所以价值观的扩散、传播和影响力最为直接,多数人接受感知理念是从价值观受到影响开始,人们重感知、重结果,轻视既有观念,一套全新的生活逻辑便出现了,原有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已成为生活的默认观念就崩溃了,新生活的传播速度会超过人的想象。
问:人们判断生活的标准变了吗?
答:"你感知到什么"成为新的判断标准,"你得到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人们得到的和感知到的逐渐趋于一致,生活形态发生变化的标志是:所得为所需,人们厌倦作出无谓的生活行为,不再追名逐利,而是求真务实,服务于自己的感知和他人的感知,理性感知成为人的自我意识。
问:以感知为标准检验生活可行吗?
答:以感知为标准并非是有一个可执行的标准答案,不是用卡尺去测量事物,感知是人的客观与主观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因人而异,但愉悦是共同的标准,人自己的愉悦和他人的愉悦连成一体,这就构成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愉悦的存在是共同的生活目的,也是检验人的行为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
问:怎么达到愉悦的存在?
答:愉悦是存在的状态,是指存在事物处于活跃、稳定、有序、持续的感知运动中,人创造的愉悦生活就处于这样的感知运动中,人要达到愉悦的存在必须秉持感知理念,在感知原则和感知规律中进行理性的感知活动,但人和事物处于良好的感知互动状态,人就实现了愉悦的感知存在。
问:什么是感知原则?与生命原则有什么不同?
答:感知原则就是感知运行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人们根据感知原理和感知逻辑总结整理出来的感知自身的运动秩序和运动形态,这个原则是感知运动的客观体现,并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影响;生命原则是生命体生存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人们根据生命现象、生命原理和生命逻辑总结整理出来的生命自身的运动秩序和运动状态,这个原则是生命运动的客观体现,并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两个原则的不同是人对感知体和生命体的解释不同,因此原理就不相同,事实上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观念。
问:什么是感知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
答:自然规律来源于人对存在现象的客观假设,人们不知所有事物为什么存在,便将其赋予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并总结出这些存在现象的运动规律;感知规律是以感知为前提的事物运动规律,两者的区别是一个与人无关,另一个则以人的感知为前提,前者规律里没有人的因素,后者规律里人是主要因素。
问:看来感知理论不仅仅指向人,也指向物吗?
答:感知理论首先是存在的根本理论,首先扭转人的世界观,改变人对事物存在的基本认识,转变人对物的认识和态度,重建人与物的关系,以前,人们把对客观事物的怀疑一揽子安到唯心主义的头上,而唯心主义的核心又站不住脚,结果更加巩固了唯物主义的地位,其实,唯物唯心都不对,存在本来就是人在感知,这才是真理。
问:感知理论是不是一套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答:当然不是,感知理论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新的存在理念,是人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新的角度和新的认识,感知理论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哲学,与原有的哲学体系完全不同,在此基础上,将重新建立各种理论。
问:那不等于是人换了一个精神基础?
答:对,就是人新的精神基础,在此基础上,将重建人的全部精神建筑。
问:人类曾有过与感知理论体量相当的理论吗?
答:还没有过,唯物主义只是人们对现象世界的经验式解读,是人的实践认识的拼凑与组合;唯心主义的范围及影响更小,不足以影响人的三观,只有从未出现过的感知理论可以重建人的三观,彻底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而人则重新拥有自己。
问:空前的感知理论意味着什么?
答:它的意义不可估量,但至少可以确定,它将改变世界,改变人类。
问:人们会理解、相信并接受感知理论吗?
答:这也正是我所困惑的,首先,让人知道它就很难,因为感知理论涉及人类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传播它是第一个问题,再走传统的经院式理论渠道是不行的,因为它对所有理论的颠覆导致没有一个现成的理论体系可以接纳它,印刷出版难度较大,且影响力几乎为零,而网络传播虽然先进又快捷,但传播效率和效果都大成问题,人们要在网络泥沙俱下的洪流中发现它,恐怕也仅仅胜过大海捞针,它一开始就受阻,困难可想而知。
问:网络上人们是些什么反映?
答:读者的反映可以想象,他们从未读过这种观念彻底相左的文章,本来具有哲学思辨的文章就比较难懂,更何况是与旧有观念完全不符的新观念、新立场,他们读不懂是意料中的事情,好在表达感知理论的文章立求浅显易懂,对论点不作俗解,也不作玄解,稍有阅读和思辨能力的读者是能看懂的,所以,网上还是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反馈意见。(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