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们能不能再专业点?
“你们是不是被供应商坑了?”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刚刚跟老板开完会,讨论完年底的一场重要活动方案。面对老板的质疑和拷问,深感很多地方思虑不足。
不过,好在经过今晚的讨论,总算迈出了重要一步,关键的预算敲定,接下来就看怎么落地。
每一次讨论都有进展,只不过看进展多少而已。
坦白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很擅长跟老板做汇报的人。虽然这些年的职场生涯,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历练,已经进步不少,但至今仍有一项很重要的弱点没能克服:面对质疑和挑战,我会紧张。
而一旦紧张起来,脑袋就会短路,以至于本来事先想好的方案或者应对策略,在那一刻全部失效,整个人会愣在那里,显得很傻、很笨拙。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在发言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但今天的特殊在于,一天太忙了,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时间来准备。
眼看讨论会召开在即,我才在被逼之下,紧急地想让自己理出一个思路来。
可是,临下班的时候看着堆在办公桌上的一厚摞资料,如何能在十分钟之内把这些资料凝炼成简洁的几句话讲给老板听,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02
怎么办?
我冷静下来思考,顺便拿起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很快,思路形成:先说进展及现状,再说矛盾点,接着提出问题,最后给出解决建议。
就按这样四步来,于是乎,我迅速理出框架:
进展及现状:目前方案推进情况、进展。
矛盾点:预想的行程无法实现,原因。
提出问题:要想成本可控,怎么解决?
给出方案:方案一二三及利弊分析。
于是乎,在晚上开会的时候,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整个内容跟老板过了一遍,整体表述还算比较清晰、完整。
虽然遭到了老板的连环追问,但讨论问题的过程,本就需要相互质疑和挑战。
毕竟,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呈现出来的也只是自己思考的一个侧面。因为谁都没有上帝视角,因此,才更需要大家共同讨论、推演、补充,才会更完善。
03
会后,回顾起梳理这个思考框架的过程,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框架做个总结分析,以便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于是专门查阅了资料,结果却发现,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早就被别人总结过了,还出了书。它就是大名鼎鼎的SCQA模型。
这个模型是由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其中:
S(Situation)代表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实引入。
C(Complication)代表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
Q(Question)代表疑问——怎么办?
A(Answer)代表回答——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它是一个“结构化表达”工具,常用于广告文案、路演、表达、思考等情景中。其中,一个耳熟能详的广告就用了这个结构:
得了灰指甲(S)
一个传染俩,(C)
问我怎么办?(Q)
赶快用亮甲。(A)
看到这里,我赶紧去书架上找来那本《金字塔原理》,不知道买来多久了,却一直没有拆封。
赶紧打开,翻开来看,果然如此。
可笑的是,书一直在书架上吃灰,我却一直没看,等到用时,才深感自己的无知和匮乏。
人啊,关键时刻,非得逼自己一把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