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读诗书趁华年
常 虹
前段时间看了蒋军晶写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使我受益颇多,下面就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
本书分别从群文阅读的意义、文体与群文阅读和群文阅读实践三个方面让我认识到了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实用性以及操作方法。
何谓群文阅读呢?蒋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里面有几个要素:时间、议题、文本、教学。时间一般指一节课或两节课;议题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等,它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主题;文本要达到2-5篇,没有主次之分;最后,只有阅读而没有教学也不是群文阅读。这四个要素框定了群文阅读的基本含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大不一样,它打破了之前教师们利用连续两三个课时对单篇课文的肢解分析,而用大容量的阅读素材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课内的阅读练习与课外学生的自主阅读建立起联结。
本书还通过对神话、童话、散文、儿童、小说、寓言等知识性文本应该怎么教进行了列举。
整本书采用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讲解、论证,包括群文阅读的阅读策略,选文方向等,不同于有些书目偏重于理论的叙述,枯燥无味,不实用。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有意思,有故事,有情节,有事例。
在群文阅读实践环节中,蒋老师说:“2010年10月到11月期间,我反复给孩子们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总觉得留有遗憾:神话固有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他们对神话的好奇感并非发自内心。我一时感觉挺失败的。”
——相信不少教师都有这种同感:基于单篇文章精读教学的失落和遗憾。因为毕竟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而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将已有的遗憾减少些,再减少些。
读了这本书后,我课堂上的一些课改变了上法。比如六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是《难忘的小学生活》——40分钟内,我让孩子们一共读了7篇类似的文章。课上完了,有的字虽然还不会读,有的词也可能还不理解,情节也还不太熟悉。但是,我教得很开心,学生学得也愉快,在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课堂氛围里,孩子们有了许多惊人的“发现”。
“单篇精读教学”是我国最为典型的阅读课型,即课堂教学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长期以来,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这种课型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阅读课型。我想大家还记得从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文本细读”吧。把一篇文章挖深挖细,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面对这种情况,不少研究者也都指出——“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语文教育最普遍的课程形态。”所以,“群文阅读”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不可小觑。
群文阅读,仿佛给了学生一桶水,教师相应的,就得有一缸水了。这也是群文阅读对老师的意义。这样的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意识,是精读教学的有效补充。
当然,“群文阅读”也不是没有任何短处.比如相对于“单篇精读教学”课型而言,在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的培养各方面可能要显得势弱一些。但是,也许正是对这种能力的“下移”才换来了学生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阅读课型的多元化将显得更为必要.因为不同的阅读能力确实需要不同的课型来集中力量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