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些小感悟:
第一、成长,孩子是主人,应该按照其原本的成长节奏。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习惯性的做孩子成长的主人,觉得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同时也是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具有培育孩子的权力,无形当中,总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首位,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标准当做孩子应该有的模样存在,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完全忽视孩子原本成长的节奏和样子。
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我们仅仅作为一种观察者,记录者的身份存在,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搭一把手或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帮助,我们只是协助者,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清晰的观察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敏感期,然后我们做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这本书特别清晰的记录孩子从出生到6岁所有需要经历的敏感期,而且标有时间和相应的行为判断标准,它会让你的育儿变得非常有趣,当孩子安全度过一个敏感期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期待下一个敏感期会是什么,同时也会让你看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所有敏感期并不一定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如果没有度过,它会反复出现。
这个就像我们人生中出现的很多事情一样,好像是已经被安排好了,就像机器被编好的代码,唯一不同的是,机器的代码是恒定不变的,程序出来,行为也就固定了,但是人类的成长不一样,它是处于半自动化时代,有一些固有的规律,但发生的时间和行为可能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标志着孩子的一份成长,我们只有给予其安全、爱和自由的环境,孩子的敏感期才会顺利度过,可能很多家长还记得孩子成长中这样的一幕,孩子有一个时期会把家里多有的凳子或者能排的东西会排列好,不能被打乱,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在这期间,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孩子特别的固执,说要自己走,你抱着他过来,他可能还会回去,然后自己再走过来,很是气人。
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你会发现,可能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后,类似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了,表明孩子已经安然度过这个时期了,如果孩子没有被给予自由,在这个敏感期,这样的行为被压下去怎么办?
不好意思,它会在不久后重新出现,或许6岁以内,或许超过6岁以后,总之,当周围是爱和自由的环境时,曾经被压抑的这些行为会悉数出现,直到它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