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书》第二章分享

作者: 陈孒枚 | 来源:发表于2022-07-12 05:23 被阅读0次

今天读余秋雨《山河之书》第二章,我的山河文化。这章是全书的核心,首先看看它的主要内容。

一、 极大的恐惧

宇宙里有千亿计的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里有三千亿颗恒星,地球只是其中之一。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微不足道。

地球已经出现了40多亿年,而人类的出现才三百多万年,且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是至多1万年的事。

很多遗迹表明,人类出现前,曾经存在着史前超文明,但都陨灭了。所以,在整个时间空间里,地球微不足道,人类更是如此。

作者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上述事实,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他的世界观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有了一种彻底看破周遭功利的宏伟悲观。

二、意义的岛屿

人类虽渺小,却拥有生命的本性。本性之一是聚集,之二是延续。人类用寻找意义来进行自我安慰和相互安慰。所谓意义,就像哈维尔所说,在汪洋大海中寻找一个“意义的岛屿”,让人忘了茫茫大海,忘了惊涛骇浪,产生精神上的安全感,从而居住下来,这就是文化。

居住在“意义的岛屿”上极有可能发生纷争,甚至产生对意义的争夺。意义因时间空间对象不同而不同,如个体的意义,群体的意义,国家的意义、家庭的意义等等....各种意义一旦成形,人们都会自我增量,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

人们忙着假设各种意义,并由此互窥互耗、血火争斗。偶尔,被一些诚实的目光提醒,人们发现沉溺的意义都是假设的,因此变得稍稍平静。然而平静之后,又重新建立虚假的意义。

由此,人类文明史分出了假设层次和真实层次,以及中间的徬徨层次。假设层次色彩太浓,真实层次过于透彻,而徬徨层次承担着两种不同方向的引导作用,或引向热闹的假设,或引向冷寂的真实。

由唐山大地震,作者联想到祖先遇到天灾时创建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等神话,从中摸到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

为了探询这个生存底线,作者在二十几年前便辞去一切职位孤身投入旷野。在路上,总有人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他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从学术上说,我是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然后又把文本文化并入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成为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作者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得出一个推论:即与一次次灭顶之灾中的守望相助有关。

中国东临大海,西临沙漠,西南面则被高山所围。在古代,那样的海是无法横渡的,那样的山是没人攀越的,那样的沙漠是难以穿行的。结果,这地方就产生了一种隔绝机制,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样的生存状态叫靠天吃饭。

在这样严严实实的封闭结构中,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第一条是黄河,第二条是长江,第三条是400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

这第三条线,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高于400毫米降雨量的区域,可以种植农作物。低于400毫米降雨量的区域,是草原和沙漠,适合游牧。

有趣的是,这条降雨的界线,与万里长城多方重叠。可见万里长城的是区分两种文明,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所以,长城也就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三条线。

长城内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之间,持续开展着侵犯与反侵犯的争斗。其实,冲突也是一种交融。鲜族入关后建立的北魏,不仅保护汉文化,而且让汉文化具有了马背上的雄风,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相结合,使中国起向了大唐。

黄河、长江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长城代表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隔墙对话,而海洋文明,则始终未能成为主角。

中国在封闭的环境中埋头耕作,自给自足,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外远征掳掠。这种农耕生态沉淀成了一种文化心理,追求稳定、统一、保守、集权,即使拥有了郑和这样的航海技术,也无心海洋战略。

四、探询中国的山河文化

知道了地球是怎么一回事,人类是怎么一回事,人生的琐琐碎碎会顷刻不见,那些曾经压迫我们的荣誉、事业、地位也会顷刻不见。于是,整个身心都放下了,轻松了,再看周边的热闹,全都成了表演。

看一会表演,然后走路。陆游说细雨骑驴入剑门,顾炎武说常将《汉书》挂牛角,而那牛正走在深秋黄昏的山道间。

不管世界多么无聊,人生多么短暂,以这样的面貌出现的中国文化实在有点可爱,值得为它来人间一遭。趁着有时间多走走,在旅行中让人间的大事变小、变软、变轻,了解历代祖先各种所作所为的生态理由,虽然这种了解也是徒劳。

作者说:我不能预计地球的寿命,人间的祸福,却希望更多的人走在路上。他列举了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等等28个他喜欢的地方,提供给更多的行走者。并把过去行走时写的文章选编了一下,即为这本《山河之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隔着时空与作者对话,读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就是这种感觉。面对书本,好像余秋雨先生对面坐着娓娓而谈,而我已经听入了迷,因为他说的哪哪你都感同身受。

听比如小时候,听老师讲浩瀚的宇宙时,同样因为人类的渺小产生过极大的恐惧,只不过他没有转移情绪,而我像别人一样情绪转移了。

书中说:路就是书,只是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又将文本文化并入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也可算为山河文化。在认同的同时,了解到他所赋予的这本《山河之书》的含义。

羡慕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放下一切职位走向旷野。高度认同他的观点“不管世界多么无聊,人生多么短暂,以这样的面貌出现的中国文化实在有点可爱,值得为它来人间一遭”。“趁着有时间多走走,在旅行中让人间的大事变小、变软、变轻”等等。

看到这里,不禁想收拾行囊马上出发,像余秋雨先生一样,走在路上,探询山河之书。

相关文章

  • 《山河之书》第二章分享

    今天读余秋雨《山河之书》第二章,我的山河文化。这章是全书的核心,首先看看它的主要内容。 一、 极大的恐惧 宇宙里有...

  • 山河之书

    蚩尤的后代 我本是树 西域喀什 都江堰 废井冷眼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 阳关雪 三峡 白发苏州 杭州宣言 黄州...

  • 《山河之书》

    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的余秋雨书系十八卷这两年...

  • 山河之书

    余秋雨的散文,一读就不容易拔出来。 他写都江堰,不说都江堰的宏伟坚固,却说这水撒野咆哮,让人心魄俱夺,却没有一滴水...

  • 建设美丽家园,续写千年宣言——读《山河之书》之《杭州宣言》有感

    建设美丽家园,续写千年宣言——读《山河之书》之《杭州宣言》有感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山河之书》之《杭州宣言》...

  • 读书感受:寻觅中华文明,畅游美好山河---读《山河之书》之感

    寻觅中华文明,畅游美好山河 ---读《山河之书》之感 王炜毅 ...

  • 《山河之书》——随览山河

    机缘巧遇偶获山河之书,细细品来,似写完我华夏半壁江山。然这半壁山河之中,作者夹杂诸多情愫,自豪与屈辱,骄傲与低微,...

  • 山河之书随笔

    小憩之后再手拾文书,无胜欣喜,似久违之光与华露,若久旱之甘露,初逢日月之华光。使之思维腾跃,想之淼袤。 游荡凡间已...

  • 《山河之书》笔记

    今晚终于有时间,我顺手拿起书桌上《山河之书》,这是余秋雨老师的作品。已经读过几次了,每一次读还是会被深...

  • 《山河之书》书评

    “山河之书”--颇具气势,既有歌赞山河之意,又有探究历史之名。十五年前有幸当面聆听余教授授课,还留下的唯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河之书》第二章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po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