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读书会文字稿:
今天咱们来读一读《无条件养育》这本书。
这本书呢,对我自己教养观的影响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已有的一些教育观点,有了不一样的角度和认识。我几乎给我身边所有有孩子的朋友都推荐了这本书,如果咱们读书会只能读一本书的话,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呢,不是告诉你如何通过1、2、3步来养育出一个好孩子,而是从根本上让我们去思考,我们曾经和现在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这种反思能力是成为一个好父母的必备能力,比我们学几个让孩子不哭不闹的小技巧要重要的多。
无条件养育是一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养育方式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叫艾尔菲 科恩,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育儿专家。科恩说话,很直白,句句讲的都是大实话。他非常痛恨传统的养育方式,批判起来真是又狠又准,一针见血。
他所认为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指的是以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为目的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家长嘱咐孩子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什么?
“宝宝,你要乖乖的,要听话哦,要听妈妈的话,要听爸爸的话,要听奶奶的话哦。”
是不是在我们的社会都会把这个孩子真乖,真听话,当做一种夸奖?那我们为什么希望孩子听话呢?
因为养孩子太难了,孩子调皮不听话会给我们添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孩子能够乖乖的听我们的话。也就是说,有些家长为了图方便,为了不让孩子给自己添麻烦,来采用一些养育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听话。
作者科恩对传统教育的剖析,让我当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反思了很久。我想很多妈妈可能从来都没有深思过,我们希望孩子听话,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也许真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省事儿。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教养方式处处可见。有用贿赂的方式,比如你听话,妈妈就给你买糖吃;有威胁的方式,比如说你再不听话,以后我就再也不带你出来玩儿了,这就是典型的有条件养育 。孩子表现好,给个甜枣,孩子表现不好,给个巴掌。
作者在书里总结了两种有条件养育的形式。第一种也是最让孩子心寒的一种就是,爱的暂停和撤回。
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当孩子的行为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我们才会对孩子表达我们的爱。当孩子的行为没有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撤回我们对孩子的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爱的暂停与撤回。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听到这里,有些妈妈可能会觉得委屈,我多爱孩子呀,即使批评他们,我也是为他们好啊,我也是爱他们的......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是孩子说了算的。只有孩子感受到了,那才叫真的爱。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我们所谓的爱是一厢情愿的。
大家应该经常能够听到,有的父母对孩子说,你要是再怎么怎么怎么...我就不爱你了,我就不喜欢你了。其实这种话对孩子的伤害非常的大,即使你认为只是随口说一说,吓唬吓唬他,孩子从你的冷漠威胁的口气中得到的信息就是,如果我做了不让爸爸妈妈喜欢的事情,他们就不关心我,不爱我了。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游乐场目睹的一个案例。
当时有一个妈妈想让孩子别玩儿了赶快回家,可是孩子还没有玩够拖着不愿意走,然后那个妈妈就生气了,放开孩子的时候就说我走了,那个孩子肉乎乎的长得很可爱,他一下子就哭了,然后追在妈妈的后面特别可怜的边追边喊:妈妈你别走别走!那个时候妈妈是充耳不闻,一直气呼呼地向前走,就这样一直走了几百米之后才停下来。那个孩子呀特别可怜,一看见妈妈停下来就想往妈妈身上扑,妈妈生气啊就把它扒拉下来大声严厉的说,你玩够了吗?玩够了你现在就跟我回家!要不你就自己在这玩儿妈妈回家!我当时看到妈妈的表情啊非常的冷漠,别说是孩子了,我都会有一点紧张。那个小男孩儿也不敢再往妈妈的身上靠,站在那儿抽抽搭搭的哭,边哭边说我不玩儿了我再也不玩儿了。
我当时看到那个小男孩儿的表现,心里真的是揪起来了。我们知道在童年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孩子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被遗弃,它就有一种非常不安全的感觉,那种不确定感和恐惧感会经年不散,即使当孩子长大了之后,可能还会对他造成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能学到什么呢?必须听话。不听话,父母就会收回对他的爱。那对孩子来说,这应该是最恐怖的事情,这就是很多父母为了控制孩子在对孩子做的事情。
与爱的撤回相对应的养育方式,作者称之为正面强化。
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满意,我们就会对他进行奖励或者表扬,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这就是正面强化。妈妈们听到这里可能会疑惑啊,惩罚是不好的,这一点我好理解,那奖励表扬也不行吗?
惩罚和奖励本质上是一样的,惩罚是对孩子说,如果你表现得不让我满意,让我不舒服了,那你就得不到我的爱;而奖励则是对孩子说,如果你的表现让我很满意了,我就给你爱。无论是哪种方式,那都是有条件的爱。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我印象非常深刻。科恩在一次讲座中遇到了一位妈妈,这位妈妈呢,收到了孩子学校寄来的一张汽车贴纸,上面写着“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因为她当选了本月明星学生”。这位妈妈说,我立刻进屋找了一把剪刀,把贴纸的下半行剪掉,只留下了“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这样子,然后把贴纸贴在了自己的车上。我非常喜欢这位妈妈,我觉得她很聪明,她在向孩子传达的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我为你感到骄傲,不管你是不是学校的明星学生。
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你考了满分,我为你感到骄傲。其实这就是像孩子在传递,只有你足够好,我才会爱你这样的信息。为什么我们不提倡奖励和表扬呢?
心理学家把人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分为两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个大家都很好理解,内在动机,指的是出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喜欢;而外在动机指的是某件事情能够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人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这件事的本身失去兴趣,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就会被外在的动机腐蚀。
我们拿让孩子学会分享这件事情来说吧。有些妈妈会这么做:她会和孩子做交易,说如果你把这个玩具给了姐姐,那妈妈就给你买蛋糕吃。孩子即使把玩具给了姐姐,真的说明孩子学会分享吗?只能说明相对于玩具,孩子更喜欢蛋糕对吧。所以作者说,我们在选择养育方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你到底想养育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只想当下,还是有长远的眼光?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会有爱心,爱分享,那用奖励的方式我们是达不到目的的。
除了有条件养育,过度管制也是传统养育方式中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
作者的妻子有一次就向他吐槽,她说,我真的无法理解,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太有侮辱人格和充满敌意了,他们干嘛要孩子呢?后来作者就开始做一件事情,每一次出门,他都会把见到听到的亲子相处的场景记录下来。
我们来看看他都记下了什么:第一条,在公共图书馆儿童区,一个两岁多一点儿的小朋友被狠狠的训斥,原因是他把自己的玩具熊扔在了地上;第二条,在超市里,一个小孩儿央求妈妈给她买一块儿曲奇饼干,他发现另外一个小男孩儿正在吃,于是他只给妈妈看,妈妈这个时候对他说,那大概是因为他在家里已经自己能够使用便壶了吧;第三条,在儿童博物馆洗手台旁的一位母亲试图阻止小孩子的各种举动并骗他说,他的行为都是博物馆禁止的,例如指示牌上写着不许玩水。可他孩子问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时候,她的回答是,这就是规定。
没多久,作者就放弃了这个纪录。因为每天要记得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内容都大同小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像是一个专横霸道的老板,用极其苛刻的标准来管孩子。不管孩子是怎么想的,家长就是希望孩子按照我所说的去做。如果孩子胆敢有疑问,那家长怎么回答呢:在我的家里你就得听我的,因为我是你妈,所以你就得听我的。还有一种回答会引起孩子的内疚,这是我最害怕的一种方式: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还是让我这么伤心呢!听着是不是很耳熟啊,是吧,咱们读书会的妈妈们可以检查一下,看看自己平时会不会对孩子说这些话,引以为戒。
过度管制,最后会造成两个极端。一个就是孩子变得非常的顺从,第二个就是孩子变得极度反抗。无论哪一种都不好,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你能想象一个极度顺从的孩子长大了会什么样吗?唯唯诺诺的,为顺眼从来不敢说不,我相信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进社会的时候成为一个应声虫,对吧。那一个极度反抗的孩子呢,更不用说了,这些孩子心理啊,都有一股报复的劲儿,你越不让我干什么,我就越要干什么。小时候你还能靠着家长的权威来阻止他,可是早晚有一天,你的权威慢慢变少,你能控制的越来越少,到那个时候,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所以说,作为父母,我们不要事事都去管,要学会适当的放手,鼓励孩子独立,享受自由。为孩子设立规矩,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设立规矩的时候,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是规矩?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规矩?以及,我们大家都需要怎么做才能够共同遵守这个规矩 ?
作者所批判的最后一种传统的教养方式,就是把孩子逼向成功。
长大了,你要给父母争光。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的愿望,你一定要帮我实现。类似这样的话,其实我们也经常听到。大孩子脱离了幼儿期,进入了学习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标准就不仅仅是听话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成功。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成功就是要让孩子学习好,有特长,将来考个好大学,最后有份好工作。对于孩子学习的狂热,这一点呢,国内,国外其实都是一样的。
我们就看国内,现在孩子别说是高中了,从幼升小到小升初,好像全部都是一道一道的坎,多少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多少家庭把孩子的学习永远放在第一位,为了学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形象,国外申请大学除了成绩,还要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让你更漂亮的简历必不可少。所以作者吐槽,现在的家长说与其说是在养孩子,不如说是在养简历。
从表面上看这,是家长把孩子的成功建立在孩子自己的幸福之上,所以我们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对吧,技多不压身嘛。但作者说,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就会发现家长可能是把自我价值捆绑在孩子的成绩上,孩子的成功就代表了我的成功。有这种说法和想法的家长呢,通常都非常喜欢攀比,即使是第一次和他们见面,他们也可能会在刚认识的短短几分钟之内,让你知道他的孩子有多么的优秀,这样呢,他们就可以向你证明他们作为这个孩子的家长是有多么的成功。如果我们总是通过孩子的成绩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那么,我们就会做出把孩子逼向成功的事情,结果会怎么样呢,显而易见,没有人喜欢被人强迫着做事情,所以呢,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对学习的乐趣,而且会因为达不到你的期望,讨厌学习贬低自己。
其实我们回头看看作者的批判,这几种教养方式,爱的撤回,正面强化,过度管制,还有把孩子逼向成功,我们都会发现,即使他们存在大量的弊端,但是这些教养方式啊,我们仍然非常常见,而且呢,会被很多的家长推崇,很多人依然还在用这样的方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就是这么被养大的。我们从自己父母身上学会了如何养育孩子,我们也无意识中学会了某些规则,比如不许孩子在屋里跑,不能孩子一哭就抱,我们甚至学会了自己曾经非常讨厌的表达方式,比如到底要告诉你多少遍为什么你总是这么不听话,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在完全无意识当中,在沿用我们的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过幸运的是,咱们读书会的妈妈都是一些愿意主动改变的父母,否则可能你们也不会成为我们读书会的成员。除了老一辈养育方式的影响,我们对于孩子的看法也决定了我们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科恩说我们对孩子抱有一种性本恶的看法。
说起来有点儿耸人听闻啊,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会更倾向于不给任何孩子无条件的爱,即使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害怕他们会利用我们的爱来犯上作乱。如果你不信任他们,你就会费尽心力的去控制他们。你就发现,对人性抱有消极观点的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实施控制。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但我们的确在生活中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比如说"孩子就得管,现在不管以后就管不了了"对吧,这就是我们对孩子抱有性本恶的看法。在咱们国家,指责熊孩子甚至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并不是说孩子的做法都是对的,是不需要干预的,但是当我们在指责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什么:我们想到的是这个孩子欠教育,而没有想到是我们需要学习。"要是我是他的爸爸妈妈肯定要好好教训他一顿,让他知道厉害",你看这种控制型的养育想法,在我们的观念里真的是深藏了很久。甚至在社会上,对于孩子的看法也是非常苛刻的,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享受着空前的物质生活,他们从小就没有吃过苦,受过挫折,所以这些孩子从小就被惯坏的。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可能会导致我们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养模式,就是当家长更倾向于高估孩子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时候,很容易依赖传统的教养模式。有些家长不理解,或者干脆忽视某个年龄段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够很好的运用餐具,同时干净整洁的吃东西,因为有些孩子年龄比较小,自控力比较低,在公共的场合保持安静这件事情呢,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培养。低龄儿童还不具备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我们就不能够要求像成年人或者大孩子一样去要求他们,所以在这一点上呢,我们也倡导着幸福妈妈读书会的妈妈要了解孩子们的生长规律。
没有人愿意当坏家长,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孩子安全幸福的生活,但是当我们面临孩子的各种状况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自己不能胜任父母这个角色的恐惧感,这种不胜任感,让我们更容易病急乱投医,急于接受别人那些看似有效却糟糕的建议。咱们前面讲过两本书《魔法岁月》和《全脑教养法》,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局限性,这样呢,我们更容易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如果他只是做了每个孩子都会做的事情,并不是他没有责任感或者故意惹你生气,作者科恩建议,我们不妨试一试无条件养育的方式。
要做到无条件养育,首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无论孩子做什么,无论他们的表现是否让我们满意,我们都需要确认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无条件的爱。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看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是应该爱他。
无条件养育要求我们一定要尊重且重视孩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需求和好奇,孩子的喜好不一定总是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应该拥有被考虑的机会,而不是被随意地忽略,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做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实感情,拥有自己兴趣的独立个体。
最后呢,作者给了我们13条无条件养育指导原则,我一定要一一给大家分享。
第一条,深思熟虑。最好的家长都乐于反省,为了成为比今天更好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多花一些时间,经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
第二条,重新审查你的要求。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的时候,或许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你提出的要求。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家长,特别焦虑让孩子学英语,可是她家的孩子还不到两岁,家里也不是双语的环境,但是她就着急让孩子开口说英语的句子,所以当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不是合理呢;
第三条,专注于长期目标。想想从长远来看,你想让孩子得到什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养育孩子不能光低头赶路只看眼下,我们有的时候啊,还要仰望星空,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我们可以用最终的养育目标来衡量,我们经常对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合理;
第四条,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这条原则最好理解了,就是字面的意思,正确的亲子关系远比正确的养育方式要重要得多;
第五条,不仅要改变行为,还需要改变视角。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无条件养育的家长会倾向于将它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教导孩子的机会,而不是惩罚孩子,让孩子痛苦的机会;
第六条,尊重,尊重,尊重孩子。 当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尊重的时候,他才学会去尊重别人;
第七条,真实可信。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强装完美,孩子应该知道真实的人有时会变的慌乱不安,或者疲惫不堪,我们也不需要装作自己一直都是有能力的,当我们把事情搞砸的时候,我们应该承认,并且向孩子道歉;
第八条,少说,多问。你引导孩子产生想法和感受,要比直接向孩子发号施令更有作用。不要忙于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要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倾听,少解释;
第九条,记住孩子的年龄。记住孩子的年龄,不要对孩子寄予不切实际的超高期望。我们对孩子采用的育儿技巧,也应该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有所改变;
第十条,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在我们尚未掌握全部的事实,尤其没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的情况下,我们不要盲目地断定孩子是不是做错了事情,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
第十一条,不说没必要的“不”。记得在讲正面管教的时候,尼尔森也曾经说过,不需要立刻改变,你只需要记录一下你每天说的“不”这些词语,你就会明白,我们的孩子每天听到我们说"不"的开头的语句实在是太多了;
第十二条,不要那么死板。养育孩子呀不是在训练军人,一切规矩高高在上,不可触犯,我们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忽略规则,在某些情境下放宽对孩子吃东西的禁令,尽力做一个灵活变通,应变自如的家长;
最后一条,不要匆匆忙忙。在时间不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着急,会采用命令行的控制手段,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尽量不要这样做,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给孩子一些缓冲的时间。
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13条无条件养育的原则。
我不知道妈妈们听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和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一样,有很高的认同度,并且一直在反思自己。别说是我读这本书了,我现在给大家再讲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同样在做反思,即使我们都是抱着为孩子好的想法,但我们在选择养育方式的时候,其实并不能保证一直都是理智的。我们会受到老一辈带孩子的影响,会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有不合理的预期,会认为孩子天生需要管制,否则他们就学不会道理,这些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想法。但是很神奇,这些想法就存在于我们很多人的养育观念里。
今天的这本书,如果大家记不住13条无条件养育的原则,也没有关系。我们要学习的,其实是去反思我们的养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现在妈妈们缺少的其实并不是关于如何养育好孩子的信息,相反呢,这样的信息太多了,公众号啊,妈妈群呐,育儿书啊,今天有人说孩子要这样养,明天有人说孩子要那样呀。有的人说孩子哭了,要抱,有的人说,哭了千万不要抱。看的呀,我相信很多的妈妈可能都无法选择,头都大了。而无条件养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模式,辩证的让我们去看待有些方式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
作者总结出了三个自我反省的问题:
第一,你到底想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样的养育方式能帮助你达到长远的目标吗?
第二,这样的养育方式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
第三,这样的养育方式适合你孩子的成长阶段吗?适合你的具体情况吗?
作者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万能的育儿配方。养育孩子不像是组装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调炖菜,只需要严格的按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即使在咱们读书会,我们咨询了专业育儿顾问的意见,结合了妈妈们的实际教养经验和困惑,最终筛选出的21本书也不能够完全的给大家一个万能的配方。大家能得到的,是对自己以及对孩子行为和情绪更科学和更深入的了解,而这一点是我们成为一个好妈妈,好爸爸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拥有科学的养育知识,我们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我想用作者在书里说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他说:
这很难,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无条件养育”更像是一种教养心态,而非某种具体的教养方式或行为指南。
我们都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孩子如何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爱”的方式,才是更重要的。
想要达成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养育”,书中作者科恩介绍了“ 3 个限制,2个远离,1 个发挥”的方式。
3个限制:
1 ). 限制批评的次数。持续的负面批评和反对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同时破坏亲子关系;
2 ). 限制批评的范围。父母仅需要指出错误本身,而不要借此责备孩子;
3 ). 限制批评的强度。父母指出错误时态度应尽量温和有礼,不要带压迫性。例如:当孩子发生争执时,你可以平静地说“你刚才和妹妹说的话听起来很不友好。”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对妹妹真坏,再这么凶,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2 个远离是指:远离威胁与贿赂。
威胁与贿赂对应的就是惩罚与奖励,都是以爱为杠杆迫使孩子服从的养育行为,是“无条件养育”必须要摈弃的。当遇到问题时,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1 个发挥:发挥无条件的爱、传递认可的信息。
当孩子不断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时,父母应提醒自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尽可能积极正面、有耐心地面对孩子,并真诚的向孩子表达“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