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成年人有多么难?不知大家是否深有体会?
我想最有体会的莫过于热恋中的女孩了。估计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有一个改造男朋友的计划,都曾信心满满,野心勃勃。可是到头来却像三岁的小女孩背乘法口诀一样哭着感叹:“太难了,这实在是太难了。”最终放弃改造,选择接受,或者接受无能,直接分手。
所以过来人都会告诉你,如果谈恋爱你都无法改变这个人,那更不要指望婚后能愚公移山了。改造要趁早。
所以,我们一直深刻知道,改造一个成年人太难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突然会有这么深刻的领悟,还是来源于我亲爱的家长朋友。
这两天,陶李的妈妈来学校了,因为儿子和同学打架的事,并非是我请她来的,在电话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但是仍然心有不甘来了。她觉得她儿子很善良,打架是不是因为别的同学都欺负她儿子?
和她再次分析完了之后,她表示信任地点点头,又开始喋喋不休地开启话玾子。“老师呀,你说我儿子这样的成绩怎么办呢?我每天问他到底想不想读书,不想读书就和妈妈出去做事算了,不要浪费妈妈的钱了,可是他又想读书,但是每天做完作业后又只知道玩手机,看着我生气得很......”实在听不下去了,我打断了她,让她先回去。
她走后,我陷入巨大的沉思中。这个学期,她起码来了学校三次了,前面几次每次我都会耐心地听她说,并给她一些我的看法和意见,她也表示很认同,也表示回家后会慢慢改变。可是,每次来都是一样的陈腔滥调,问她儿子妈妈有所改变吗?她儿子总是一副鄙夷的语气,她才不会改变。
为什么我们如此难改变,首先是源于原生家庭多年的积累。
《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就阐述了因为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过去的经历形成了内隐记性,而面对孩子的问题发火,实际上不是孩子激怒了你,而是你的内隐记忆被唤起来了,是你的过去激怒了你。
打个比方,孩子在哭时,我们往往会心烦意乱,我们会认为是孩子的哭声让我们烦躁,其实却是孩子的哭让我们的身体在以前我们当孩子的时候父母呵斥我们不准哭时所感受到痛苦,虽然我们已经想不起以往的经历,但是这种想哭却不能哭的痛苦情绪会藏匿起来,等孩子哭的时候,这种内隐情绪被勾起,让我们心烦意乱,想让孩子尽快停止哭泣,因而孩子也会形成和我们一样的关于哭的内隐记忆。
所以,对于我们的问题,首先需要正视。作为父母我们不完美,我们存在问题。意识到问题才能改正。而问题的源头来自哪里,正是我们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让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特别是很多你已经忘却的场景,在你潜意识里控制着你现在的行为。
但是也有一些行为我们是深深记得我们的感受的,甚至小时候的我们恨恨地说,以后我们要是当父母了,一定不这样。我小时候打碎碗被骂,摔伤手被骂的时候,我都无比清楚地记得我的感受以及我当时的想法。
于是在我当妈后,总是在有意控制自己,在这样的方面——六六破坏了东西,六六摔了伤了都不责怪而是安慰他,但是有时候却还是会脱口而出的责怪,你怎么搞的?
而更多的是自己不记得的记忆。直到现在我开始研究心理学才回忆起来自己的小时候和现在的行为之间进行联系。我发现我特别喜欢对六六用冷暴力,我要是生气了,我就很久不理他,任他哭泣,叫我。勾起我关于这个事的记忆是小时候我爸爸背对着我,不理我,我叫他叫得凶,让他更烦躁,直接把我丢到大半夜的门口,关上门,这是我的唯一记忆了,也让我现在经常对着六六冷暴力,虽然我能够深深意识到这是因为我原生家庭的问题,可是改起来还是那么难,直至昨晚,我还是对半天不睡觉的六六冷暴力。
所以,这真的很难,改变我们自己很难,在身体里,血液里沉淀了这么多年的情绪, 甚至它们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让我们无法琢磨,有种“敌在暗,我在明”的感觉,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正视,并且不将上一代原生家庭的内隐情绪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这很难,但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其次是人类思维惯性——线性思维和顺向思维。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问题。人类常见的思维是直线线性思维,以及顺向思维。怎么说呢,人类的基因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线性思维是最直接,最不需要动脑,最能看到即时效果的思维,所以我们最擅长用这种思维。
遇到孩子的问题,常见的线性思维是“你犯错了”——“我一顿职责或批评或打骂”——“你马上改正”——“事情此时完美解决”。但是也只是“此时”,结果下次同样的事屡犯不止,我们的线性思维就会思考,为什么屡教不改呢?
然而,一个小问题牵扯众多,形成一个网,并不仅仅只是用一条线就能解决,我们需要用网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可是这需要我们动脑筋,花费时间去学习去解决,于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让我们一直都用这样简单的线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所以遇到孩子的问题,别想着单纯的一顿批评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烦恼。需要我们去学习孩子的心理,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需要我们去织一个网的耐心去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这很难,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还有就是我们常见的顺向思维也是我们改变自己方法的阻碍。与顺向思维相反的便是著名的“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打个比方,尹建莉老师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就多次用到逆向思维。别人的妈妈都是求着孩子写作业,可是尹建莉老师惩罚孩子的方法是不让她写作业。然后女儿圆圆反而对作业倍感珍惜。
而孩子玩游戏,很多家长是万般制止孩子玩游戏,因为游戏的事和孩子各种拧,但是如果用逆向思维,让孩子打游戏,而且规定他必须要多久,必须要达到某一目标,像要求孩子成绩一样。相信孩子很快厌倦游戏了,前提是孩子不能看出你的意图了。
所以这样的改变都需要改变我们长此以往的思维方式,这很难,但是效果却很棒,虽然很难,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第三,知识未经过内化,还是别人的知识。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面有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以前觉得这句话经典,却从未想过这是为什么。
现在却明白了,就像我们看过这么多育儿公众号,知道很多育儿知识,但是却依然在带孩子的时候手足无措,原因在于,知识和道理我们并没有去实践,实践后也没能去思考。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局面。
瞧瞧我们的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课堂上学了知识就有当堂练习,回家了还要做作业,时不时还有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来检测知识掌握程度。最好还能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化与理解。而往往孩子期末比期中考试成绩出色,也是因为知识有个内化的过程,需要时间去消化,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而我们看了那么多书,没去实践,没去思考,以至于无法对我们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一点,在我写文以后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此之前,我也看了很多儿童心理的书,虽然在带六六过程中改变了自己,但是变化不大。后来我尝试着将每本看完的书写下感受,将书中所写内容与我生活联系起来,我的行为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六六受益,我也大幅度地改变了对我们班孩子的看法与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空前融洽。
你所看过的每一本书都不过是浅尝辄止,如果不实践不思考,当然并不是要每个人向我这样写文,可以写点小感受小反思,一定会大有收益。“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需躬行。”
所以我现在也能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做老师,真正认认真真写好每一课的反思,不出几年,就会成为一个名师了,以前不理解,觉得流于形式,现在才开始明白也懂得,即使只是几句短短的反思,也能在单位时间内拉开你与别人的差距。
这也很难,难于坚持,难于实践。但是效果却是最巨大的,只要做下去,就能对你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很难,却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这些都很难,但仍然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不仅仅在育儿方面,在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都是相通的,改变自己,从一点点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