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指出,“联想和结构”既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作为学习方式的样态,“联想和结构”处理的是人类认识成果(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的相互转化问题。
在进入教学之前,学生并不是全然不知的个体,学生已经具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或对学科知识的前概念认知,因此,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理解和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的转换和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只有成为孩子经验的唤醒者,知识的改造者,学习才会有效,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否则,课堂就不会成为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地方。
何谓“联想和结构”?在教学中唤醒和改造学生以往经验的活动就是“联想”。而以往经验融入当下教学并得以提升、结构化的过程,可被称作“结构”。在学科教学中,以联想的、结构的方式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联想和结构的学习方式,让我想到了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和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通过一种不断形成和完善内部结构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这种结构被称为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情境,首先就会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果同化成功,就获得了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整原有图式或者重建图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赫尔巴特则认为,人类在认识新观念的过程中,总是基于已有的类似的旧观念去理解新观念,这个过程就是统觉。不管是同化说,还是统觉说,都与联想和结构中强调的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关,新知的获得都是通过对学习背景的转化,进而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如果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让我用一个词代替“联想和结构”,我觉得可以用“筛选和整合”,筛选是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要对学生的经验进行筛选,让有益的经验促进新的知识的更好获得,最终整合成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强调学科结构的良好教学,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比起对有天才的学生来说,可能更为宝贵,因为最容易被质量差的教学抛弃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读后让我顿时一阵难受,孩子天生能力各异,但是都具有想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但是不同的教学就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造就了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真的应该好好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