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一过,学校就让我读这本书,当时的要求是,希望我可以在读完以后,参与一次阅读分享,把我读到的内容和大家说一说。
既然是要分享肯定要多读几次了,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于是,我就开始了折磨自己,现在想想,我的反反复复走进一本书,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个月,三次把这本书读完,每一次都会写几篇阅读感受,累积起来应该有一万多字吧,如今想起来,自己依然很骄傲。
尤其是最后那次,我读的更加认真了,一切都是为了分享,我一定要把自己最有价值的遇见,告诉我的朋友。这里有一个前提,我必须更加深刻的走进这本书,从逐字逐句一章又一章,到最后的走进这本书的结构,完成对书本逻辑的深层次认识。
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是非常了解的,在去年的有一段时间,它给了我很多东西,让我到现在,又一次谈起它的时候,忍不住想到了去年。
去年和现在是有一个衔接的,还记得上个学期还没过完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跟读,参加跟读的起因,也是以为这本书,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决定要跟读的,然后是报名,接下来是自己的又一次走进。想要让自己收获更多,就一定要在交流之前,对交流的内容有最深入的了解,我是带着这个观点,开始了寒假阅读的。
终于,要回到这次跟读了,周三合上书,原本是要完成这篇文字的,遗憾的是,我遇到了接连不断的忙,就好像许多事情,忽然之间都来了,又像打开闸门水,忽的一下子,把我原有的思绪都冲乱了。但这也有好处,就像学习了太极拳的张无忌,等把一切的招式都忘完了,最深奥的太极也就学会了,希望我读这本书也是这样吧,一切都忘完了,一切都回到了自己的课堂。
就拿“以终为始”来说吧,我们的教学设计马上就是逆向的了,如果把这个思想,和前面刚读完的《活在课堂里》连接一下,理想课堂的模式也就来临了。关于理解的六个侧面,许多人都认为,应该和核心素养进行融汇,我的阅读越深入,越觉得这种说法需要更全面的解读,留一些内容到跟读时吧。就像把基本问题提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像阅读其他理论书籍那样,它就在这里了,我想,还是再听一听别人的思考,然后,看一看自己有没有道理吧。
是的,读的次数越多,越感觉自己根本就不懂这本书,自己的教学变了没有,自己拿着课本走向学生的方式,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再又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究竟变化了多少,这才是阅读给我带来的。忍不住又一次想起来卡尔维诺,想起来《为什么读经典》,越读问题越多,这和刚刚拿起来,看一下目录,觉得根本没什么,是完全不一样的,不是吗?
唉,说了这么多,就好像什么也没说,我的意思是应该从书里引出来几句,要不,就尝试概括提升一下,还是留到跟读那天吧,那毕竟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夜,一切都说完了——那一天来得就有点毫无悬念了,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