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透明的玻璃(1)
(一)自然玻璃
我们知道,沙是岩石剥落的碎屑聚集而成的微粒,其主要成分是石英,而石英则是二氧化硅结晶。氧和硅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个元素,它们的化合会形成二氧化硅。而石英加热熔化后则形成液态的二氧化硅。一般来说,固体加热熔化,一旦降温又会固化,恢复原貌,这个过程是可以反复的。然而二氧化硅则不同。液态二氧化硅冷却时却不会再恢复成结晶,而是生成具有液态结构的二氧化硅固体——玻璃。
液态二氧化硅固化形成玻璃,看似简单,但要做出好的玻璃其实不容易。首先是沙子里的杂质过多,其次是二氧化硅的熔点高达1200摄氏度,而一般的火焰只有700-800摄氏度。

在人类发明制造玻璃的技术以前,依靠自然的力量也能形成玻璃——闪电。闪电击中沙漠时产生的温度高达10000摄氏度,轻易融化沙子,形成被称为硅管石或者闪电熔岩的玻璃柱。其原理是:最先遭受闪电击中的沙子高温蒸发,形成中空,中空外层的沙子则高温熔化,形成光滑的玻璃层。玻璃层外部温度再次降低,只能将沙子熔化,形成粗糙的外围。更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沙漠遭受陨石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能够造成纯度更高的玻璃。

古埃及图坦卡蒙王木乃伊上的圣甲虫首饰,中央的宝石就是沙漠玻璃。
(二)人工玻璃
罗马人发现了“助溶剂”——泡碱(碳酸钠),并用它来降低熔化石英的温度,从此能够大量制造玻璃,使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是罗马人首次用玻璃制作窗户,是罗马人首次在金属上加一层透明玻璃,大幅降低了镜子的造价(以前的镜子都是金属表面高度抛光而制成的)。罗马人还发现,固态玻璃加热到一定温度,就能像塑料一样轻易塑形,可以在玻璃冷却前拉出各种形状,还能通过吹气形成玻璃泡泡。他们凭借这个发现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轻薄的玻璃酒杯。
在古罗马帝国瓦解之后,中国的材料技术在纸、木材、陶瓷、金属等领域曾领先西方世界一千年,唯独没有发展出制作玻璃的技术。西方人十分重视与欣赏玻璃,彩绘玻璃甚至改写了欧洲的教堂建筑。而古代的日本和中国的窗户主要是纸窗,其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于西方。
同时,因为缺乏玻璃技术,东方工艺再发达也发明不出望远镜和显微镜,而缺乏这些光学仪器,东方也就没法像17世纪的西方那样产生科学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