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乡下人,撩翻乡愁的,总是那些积年古镇。
那样的山水林田,那样的竹篱茅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乐山,峨眉山下的苏稽镇,就是这样的古镇:有水,有桥,有古意。
峨眉河穿镇子流过,茹公桥跨在峨眉河上,长虹卧波。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8966b0a5cadec93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9657c1ffdde4a5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8675c8aed44540f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96335da44c7ecc6a.jpg)
没有茹公桥的年代,河上还有摆渡的渡船。早出晚归的打渔船,伴着一行行的鱼鹰。远来远去的客船、货船,一遍遍上演着孤帆远影。
从隋朝的“桂花场”,唐代“苏稽戍”,宋代“苏稽镇”、清代“苏稽铺”、“苏稽乡”,到而今的苏稽镇,年轮,加了1400多圈。古镇,有点老了。
倒回去千百年间,四川人朝拜峨眉山,都得从苏稽经过。或停或驻,总得在这里渡过峨眉河,再向山而行。拜了山,就把苏稽的名头传向四方。
古镇的寺庙,也比别的地方香火好些,到峨眉山朝山礼佛,“第一拜”,就在这里嘛。
牵扯着乡愁的古镇,总有些特别的记忆。鱼米之乡,商旅码头,水陆杂货,啥样没有啊?一度,是著名的丝绸产销地。就是一个“米花糖”,也挣得“嘉州一绝”名号。
苏稽后来的名头,就离不开跷脚牛肉了。
这些年,往游苏稽古镇的,大抵奔着“吃”去:吃跷脚牛肉。
纵使你吃惯了牛排,纵使你见识过粉蒸牛肉、牛杂汤锅、牛油火锅,假使没吃过跷脚牛肉,还算不得顶“牛”的美食家。
除了那个味,更因为那个“名”。
川菜所及,大抵,都有跷脚牛肉。
这些年,川菜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跷脚牛肉,晓得的人多,品尝过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
川菜,大多是用平常的原料,依靠烹调之力,包括繁复的佐料之功,成就美味。
像宫保鸡丁这种,凭借长久研习,忽然脑洞大开,得以创造、发明的菜式,自然不少。
同时,大至火锅这种吃法、郫县豆瓣这种佐料生产方式,小至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这种菜式的制作,也少不了妙手偶得的。
跷脚牛肉,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个经典。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2c5f7fa594cb2f5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d2d39aaddf8a863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64f5b2c2d4c8d75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2ec711d31b588c82.jpg)
据传,百来年前,有个善良的老中医,常在苏稽镇上峨眉河边,向路人赠饮草药汤,助人祛病强身。镇子既是水陆码头,聚集的坐商行商不少。沿河成片的四合院里,有钱人家,宰了牛,牛杂不屑吃,常丢弃于河中。老中医便寻思,可用这牛杂,让过路穷人填填肚子。他将就煎药的锅儿,把拣来的牛杂,放进药汤就煮成要锅。结果,特别的药香与肉香,不仅引来了过路的饿客,就是街坊行人,也闻香而来纷纷品尝,一个个赞不绝口。
这种做法,就此声名远扬。
所以,跷脚牛肉,从一诞生,就伴着善名、美名,就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
除了老中医的传说,说到跷脚牛肉的起根发源,能够认定的,是发端于苏稽镇长春村。这个村子周姓人多,人称“周村”。现在的苏稽镇,尽管满街是跷脚牛肉,不少店子,还是特意打出“周记”名号,显摆出一层正宗色彩。
“跷脚牛肉”之得名,说是由于食桌。“丁”字形长条桌,做工简易,只有两根桌子脚支撑桌面,桌子脚之间一根长木枋相连,起到牵扯、固定、平衡作用。食客们,吃喝高兴起来,常常把脚跷起在木枋上,怡然自乐。
这么说,足见跷脚牛肉,算得是一种大众美食。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得而食之。不必论场合,尽可食之而后快。“寝不言、食不语”的规矩,“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的讲究,在这里大可不必顾忌。
牛杂废物利用,最初多半物美价廉。请客也好,自己“打牙祭”也好,没有太大的消费压力。吃得放心、安心、舒心,才会有“翘脚”而食的随心所欲、放浪形骸。
遥想当年,跷脚牛肉汤锅,或许曾是路边零食担子,或许做过街边小吃摊子。最终,正儿八经登堂入室,成了一家家餐馆的主打菜式、揽客招牌。河上原来的船夫水手,码头上的挑夫苦力,四合院里的富商巨贾,街头的绅员百姓,不知不觉,就都爱上了这一口。
往返峨眉山朝拜的香客,从早到晚穿行在茹公桥上,把跷脚牛肉的名声,从峨眉河畔带向四方,越扯越远。
如今,河畔的老街已不复旧貌,青瓦木墙的老店铺,大多难寻旧迹,难免有点遗憾。
可慰的是,峨眉河畔,跷脚牛肉门店仍是挨门挨户,喧嚣的市声终日不绝,游客、食客前赴后继摩肩接踵,火爆的场面,或许早超越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这是苏稽的幸运,更是当今时代的福音。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e2bf13ba6df8d63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acfe456daff63b86.jpg)
岁月承载过那么多苏稽人,也见证过更多更多喜欢苏稽的过客,能像今人随心所欲一饱口福的,实在不多。
唐代宰相苏颋曾经稽留于古镇。据说,古镇就因此而得名。
宋代范成大曾留诗《苏稽镇客舍》:“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
清代李调元也有诗写苏稽:“水驿江城日日过,云峰高处见三峨。荻坪山下平入掌,一路人家白蜡多。”
他们,都没有享受跷脚牛肉的口福。历史,没给他们见识这项创造的机会。尽管,而今川菜风靡全国,没有啥菜能让人稀奇。
都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长流不息的峨眉河,流载过多少古人啦?谁也说不清。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3c65bbe09756c3c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07e14111a69c0c1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99b9c209e7fdf7f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45733/43e0aed84a49fee5.jpg)
古码头上今番的灯红酒绿,纵是再会狂想的古人,也无法想见。
古镇,留给我们的,除了好吃好玩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有价值的,是不断创造的传统。
古镇,将继续流传给后人的,当然也是这份不断创造的热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