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文艺星空教育
父母的宿命:珍惜与新生

父母的宿命:珍惜与新生

作者: 晴空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7-25 07:45 被阅读0次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赋过程是彼此不再相互需要时,就摒弃这种特定的亲子关系。孩子们有着充分的准备去建立一种更为密切、更具诱惑力的崭新的关系。……父母被抛开了,孤独岑寂,但孩子们却并不感到寂寞。如果做父母的没有超出个人情感的兴趣,没有信念,又不能加入一些公共事业,又缺乏情趣或嗜好,晚景就可谓凄凉了。“萧伯纳的一番话让人看了不太舒服,尤其是那些正沉浸在天伦之乐中的年轻父母,但不得不承认,他道出了亲子关系的必然命运:要么放弃,要么新生。

    与其说人类的爱代代传承,不如更直接地说人类的爱的砝码是倾向于下一代的,我们总是爱自己的孩子胜于爱自己的父母。但为人父母者早晚会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不知从哪天开始,不是孩子需要我们,而是我们更需要孩子。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计划生育是违背人性的。

    母亲们在经历了初次分娩的疼痛、毫无育儿经验的最初的忙乱阶段之后,开始深深享受孩子带给自己和家庭的快乐。这种快乐在她们生育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人物,成了父母甚至祖父母情感的寄存地。他们的存在变得富有尊严和价值,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而且也真的这么做了。婴儿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父母对他而言无疑是”上帝之下第一人“。婴孩对父母的毫无保留的信任、依赖和需要让他自己和他的父母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天然而纯粹的依恋关系至少可以持续到学龄前,这个年龄差不多刚好是孩子即使离开父母也可以生存下去的年龄底线。

    孩子飞速成长,他们每一次扑进父母的怀抱都是为了下一次能走得更远。曾经为孩子的“黏人”而头疼不已的母亲,渐渐开始为孩子不再那么需要自己而倍感失落——这在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中国家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她们中的一些具备条件的人选择了再次生育,以满足母性的需求。更多的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迎接又一个“断奶期”的来临。

    即使当母亲的从未考虑此事,她对孩子的态度也会不知不觉间发生一些改变:以前她对孩子观察入微有求必应,现在她常常感到不耐烦;她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自己做事,最好还能给她搭把手;当孩子不在家的时候感到非常放松和惬意;她开始询问孩子的意见,并在家庭生活中采纳了他的很多建议;她开始重新关心和重视丈夫……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安排,有了这些时光的积累,孩子成年后离家自立的那一刻似乎并不算很难接受。

    但实际上,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当中,这一“历史性时刻”或多或少都被看做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每个父亲母亲都因此受到了某种“伤害”。萧伯纳甚至这样调侃道(大意):儿子终于给了母亲最大的报偿,那就是母亲还没来得及为他打开离家的大门,他的情人就已经伫立在窗前。

    人的一生一般会经历两次情感分配,成年之前对父母的爱是全部的、唯一的,恋爱结婚是第一次情感分配,生儿育女则是第二次。显然,这三份感情所占的百分比是不一样的,而且会不断有动态的变化。

    在儿子14岁以前——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是完全属于我的。在这短暂的14年里我们所共同经历和开创的东西,就将决定这份母子情在他未来情感世界中的分量。我相信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将家庭成员维系在一起的不是家庭感情而是人性的感情。

    宝贝,让妈妈成为你最好的朋友,好吗?

    父母的宿命:珍惜与新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宿命:珍惜与新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ai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