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命运?命运由宿命与运气组成。
宿命 就是在人生这条单行线上,谁都无法选择出发点(出生时间、家庭、父母及兄弟姐妹)和终点(让自己寿终正寝而不是患病身故或意外死亡),而且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彻底地消亡了。
运气 就是出生到死亡的这段生命经历中碰到的(由幸运事件和倒霉事件构成的)偶然性的机会。这些机会根据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程度,将各种问题投放到每个人的身上,通过考察每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给予每个人相应的幸运奖励或倒霉惩罚,由此决定每个人的人生层次,以及他/她的下一代的生活形态。
也就是说,出生的时间、所处的家庭与环境,以及死亡的方式,这些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但是,出生后到死亡的这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碰上幸运事件的可能性及次数(即增加幸运概率)的方式,令自己及后人大概率走向成功和幸福。
[2]
如何增加幸运概率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方法就是:提高问题的解决率。因为每个人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资源的分配是不公平的,需要付出努力去争夺抢占才能够获得生存繁衍需要的资源,在争夺抢占资源的过程会持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我们人一生总会不断遇到问题的根源),每一个问题都隐藏着一个机会,把问题解决了,藏在问题里的机会就释放出幸运的因子,增加这个人的基因的遗传机会;如果问题没能解决,甚至不敢面对问题、逃避问题,藏在问题里的机会就释放出不幸的因子,这个人的基因的遗传机会就会减少。从这角度讲,人生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社会也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向前行进的,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这个人是否能够直面问题并想方设法把问题解决,能够把自己人生大部分问题解决的人,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败者。也就是说,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问题。
怎么提高问题的解决率呢?方法就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在意识层面和行动层面都要表现出积极性。
一、意识层面的积极性表现主要有:
1.好奇心 我们活在充满未知的世界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将来一无所知,如果没有对未知的好奇,成长和学习就没有了前提条件,走向未来也就没有了原始的动力,就不能在无限的“黑夜”中开辟出一个出口。
2.探索欲 我们活在一个被人为编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信息(包括学校传授和书本传递的知识)都是被编辑过的,我们从中获得的认知、认识都是编辑者想让我们知道的,对于编辑者隐藏的、不想让我们知道的,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欲去探索获知,如果我们没有探索欲,不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只能活在别人给我们定义的、为我们编好程序的世界里,被别人设计的套路所控制。
3.怀疑精神 怀疑是一种认认识事物、认识自我的态度与方法。不先入为主的、盲目地相信(怀疑他是假的,怀疑他是错误的,怀疑他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东西上,怀疑他只认识到一个方面而完全无视矛盾对立的另一方面和双方之间的辩证关系,怀疑他只从自己的感觉、个人经验或感性认识出发等等),然后进行求证,通过求证证实自己的怀疑正确与否,从而寻找出事物的真相。
4.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不是甘于平庸,也不是安于现状。平常心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所以能够直面自己做任何事的结果,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不论天灾人祸,都能处之泰然而不方寸大乱,更不会一蹶不振。
二、行动层面的积极表现主要有:
1.没有找到原因不放过 为了防止相同的或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一定要找到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不敷衍了事,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打下基础。
2.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不放过 为了防止相同的或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在找到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后,必须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并持续跟进完善。
遇到问题时,如果意识层面或行动层面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问题将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还会发生相同的或类似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3]
没有人能够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人甘心情愿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对生命的无常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这种困惑和迷茫,连好奇心、探索欲都没有的人,通常找不到解决这种困惑和迷茫的方法,只能通过感性认知的方式选择相信某一些人(主要是专家权威)的经验、说法并效仿他们的做法;有好奇心、探索欲的人则会动员自己全部的经验和知识去尝试,直至寻找到解决这种困惑和迷茫的方法。
最早的时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是从观察大自然和身边的人事入手,通过记录、比较、分析大自然和身边人事呈现的表象,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利用寻找出来的规律)对相应事件进行感性的、经验性的推测,以判断将来出现类似事件的概率,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做法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目的是探寻本质背后的规律。不过,本质虽然存在于表象之中,但是表象终归只是本质的一部分,透过表象探究本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说森林,一提到森林,我们所想到的就是一个面积广袤的、由种类和数量众多的树木构成的大林子,至于林子里其它的植物及动物、微生物、土壤山石、溪涧泉潭等几乎是被我们忽略的,极少有人意识到它们也是森林的组成部分。其中,树木是森林的表象,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山石、溪涧泉潭等也是森林的表象,它们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的生态系统才是森林的本质。我们从众多的树木联想到树林,再由面积广袤的树林联想到森林,只是从小的表象到大的表象的认识,并没有触碰到本质,实际上,在将森林定义为“一个由众多的树木、植物、微生物及动物、土壤山石、溪涧泉潭等构成的生态系统”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森林的本质是什么。
再比如,关于生命的本质,在科学家们总结出“生命的本质是生命机体在‘生命物质的规律性运转,以及基因内藏的生命信息的调节性运转’共同支配下的生理功能运动”的概念之前,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寿命、幸运与倒霉交替影响的生存状态等等这些因为我们的认识和选择而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或幸运或不幸的体验的投射(即生命的表象),被我们当作是生命的本质。那些寻找解决生命无常带来的困惑和迷茫的方法的人,他们首先把收集的个体生命表象整理成群体生命表象,然后从群体生命表象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并应用于解决生命无常带来的困惑和迷茫。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他们认为并相信整理出来的群体生命表象就是本质,相信从群体生命表象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能够解决问题,当发现所总结的群体生命表象的规律不能解决问题时,他们不去追究理论和方法的对错,而是继续从群体生命表象中总结更多的规律,这时,原本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的“解决问题”变成了他们的桎梏;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有怀疑求真的精神,当发现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无法解决时,他们会本能的怀疑自己所使用的知识和方法是否正确,然后通过“求证”证实自己的怀疑,获得诸如“人生是由我们的思维、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内在选择引发的一系列体验”此类新的认识,继而走近问题的本质并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而言之,透过表象看本质,如果是先看到表象,然后再去分析表象背后的本质,那是很难抓住本质的!因为每个表象都有无数个分析角度,而每一个分析角度似乎都可以总结出这个表象背后的本质,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分析角度都可以总结出这个表象背后的本质。因为每一个分析角度所包含的可能是与本质的运行逻辑有关的要素,也可能是与本质的运行逻辑无关的要素,包含有与本质的运行逻辑有关的要素的分析角度,才有可能抓住本质的运行逻辑,最终总结出(表象背后的)本质及其规律。因此,如果先看到表象,再从表象所概括的现象去探寻本质,那么在无穷无尽的分析角度中,到底哪些是与本质的运行逻辑有关的要素,哪些是与本质的运行逻辑无关的要素,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甚至迷失在其中。
[4]
观察事物的表象容易,探求事物的本质却相当艰难,因此,在从表象走近本质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方式不一样,人对知识的探求程度也不一样,于是认识出现了分层,假设人类认识的分层是倒三角形的,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停留在倒三角形的不同部位。
第一种人,他们的行为由“被动跟随思维”所主导。由于被动跟随思维主导的行为所引致的“不幸的机会”要比“幸运的机会”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地认定自己的人生被看不见、触摸不到、无法感知但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命运所主宰,继而产生“我无法选择”或者“我没有力量去选择”的消极心态,及至完全放弃自主选择的权力,让自己的一生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一种人的认识层级属于下阶,处在倒三角形的下部,由于眼界狭窄,所见所识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能够让自己构建起经济基础的机会也少,容易形成不满、愤恨的心理,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很难向上突破,一生都在困境中浮沉。
第二种人,他们的行为由“目标思维”所主导。由于目标思维主导的行为主要追求一定的目标的实现,只要抓住某个关键要素就能实现目标,而一旦目标达成(比如发现“更大的表象”),他们就会沉醉于自己的发现,并以此作为自己竞逐名利的资本,除非肯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又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不轻易改动,哪怕发现自己一直在宣传、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错的,也绝不承认,甚至拼死维护。这一种人的认识层级属于中阶,处在倒三角形的中部,由于眼界有局限,所见所识处于中等水平,有相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自己构建起经济基础的机会也多,但是身处这个位置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上行不易下滑容易的焦虑,使他们心理上患得患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找不到方法突破向上,终其一生只能如飘萍般在上行和下滑的焦虑与恐惧中浮沉,无根可依。
第三种人,他们的行为由“问题思维”所主导。由于问题思维主导的行为追求问题能够得到真正解决,当发现动员了自己全部的经验和知识都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会本能的启动“怀疑—求证”模式,从怀疑自己所使用的知识和方法是否正确开始追溯问题的本源,直至问题无法再溯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清楚认识和区分关键要素与无关要素的同时,还思考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知识,继而有目的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这一种人的认识层级属于上阶,处在倒三角形的上部,由于眼界宽广,所见所识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进可至政经文的顶峰翻云覆雨,使人生置人死,退可弄舟河汉,任性恣情,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满意、喜爱的心理。
[5]
《易》一书的研究者及著者属于第三种人。当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问题时,他们的思维能够跳出问题边界条件的限定与束缚,直指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在引领人们走向幸福或走向不幸?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思考,他们得到了“是本质规律在引领每个人走向幸福或走向不幸,要想让人生有效地避开不幸,就必须要了解和掌握本质规律”的认识,然后他们开始了对本质规律的探求。在不断求证的过程中,推演衍变的方法被创设出来了,主导天地万物衍变的一般性规律(即本质规律)随之被发现,继而形成相应的认识。这些基于本质规律出发获得的认识,具有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是解决“主导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的合法性”这个问题的能力,具备了文化的特性,犹如池中的金鳞,只待风云。
当历史走到商周交替之际,经过无数代研究者不断完善的知识得到了周族首领的赏识和重视,基于阴阳衍变所呈现的“一阴一阳导向”和“平衡后溢出”的规律,在取代商朝之前,发展出了用“天”取代“神”作为授权者、用“德”(即一般性规律的解读及延伸)取代“神旨”作为被授权人合法或合格与否的判断标准的价值体系;在取代商朝之后,经过补充,归纳总结出了以“守中”与“调和”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政治基础。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传播强者意志和影响力的工具。文化以绝对实力为基础,将强者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传播形式灌输给所有人,从而达到塑造乃至同化所有人思想观念的目的。其中,绝对实力就是以武力为基础的对资源分配和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力。没有绝对实力,就没有文化可言。西周取代商朝掌握天下后,拥有了传播自己文化的绝对实力,体现西周统治阶级思想观念和意志的认识、理论、应用经验被集结成册,其中作为相应的认识、理论、应用经验的基础的知识以“易”命名之。这就是《易》一书的来历。
[6]
通过对《易》一书来历的探究可以发现,对人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可能性的探究是《易》的起源之一。在探究的过程中,《易》的研究者及著者在认识和行为上通过“实践→修正→完善”的方式,不断地突破原有的认识层级,才得以发现和抓住天地万物衍变的一般性规律,并最终作用于社会政治结构的构建,使得《易》的知识得以成型及传世。可以说,《易》一书是“持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续解决问题”的产物。
很多人没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改变自己命运”这样的认识!实际上,当一个人意识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继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时,改变就开始发生了。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越多,你在人际关系中就会变得越重要,你的身份地位就会随之提高,所处的环境也会得到提升和改善,反之,你会一直处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在他人眼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也就是说,想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善你所处的环境;想要改善你所处的环境,就要提升你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想要提升你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就要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改变你的认识。你的认识层次提高了,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随之提高,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越多,你在社会关系中就会变得越发重要,你所处的环境也会随之改善。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的认识的层级划分对应这个人最终的等级和阶级。
人的认识,从下阶到中阶、从中阶到高阶、从高阶到证道,都有一条分界线,只有越过这条分界线才能突破自我、突破原有的认识阶层。这条分界线的上和下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格局的高和低,一个人从低格局突破到高格局的关键是这个人的眼界。如果只想看看花花草草、灌木植被,那在山脚下晃悠就可以了;如果想要体验山石树木、通幽小道,那就起码得往上走到半山腰;如果想要极目迥望云海、日出、青山、绿水,那就要到达山的顶峰。山脚、半山腰、山顶分别是人的不同的格局,想要看的风景则是人的眼界。思维和认识是眼界的范畴,思维和认识上的差距决定人的行动方向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人最终能够得到的结果。一个人的目标层次不同,付出努力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当一个人决定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改变就开始发生了,其中也包括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