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2.很多哲学家对书籍都有一种悖论性的理解。苏格拉底就说,书籍就像药,可能是一剂良方,也可能是一剂毒药。
3.读书的四个境界:我们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
4.读书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真实的世界,排解自己的忧闷,但是我们终究要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与勇气。
读书既是一种出世,又是一种入世。
5.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实都是在探讨人类在不同情境中应当如何去选择;
都会让你更多的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都在帮助你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
当我们越多的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的理解自己。
6.如果书籍无法赋予我们对抗黑暗的力量,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
经院哲学家阿奎纳说,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超越今生。
7.读书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
只有它可以赋予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有意义、有目的、有安全感,能让我们超越暂时的琐碎和有限,在一种更高级意义上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人的肉体也许很容易毁灭,但是这种伟大的观念却万世长存。
8.哲学中有一个基本争论:柏拉图讨论共相,亚里士多德讨论殊相。
追求共相的人很容易自诩掌握了绝对的真理,过于独断。
只谈多元又很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误区,认为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在虚无中迷失人生的意义。
9.只有当我们认识共相,才能理解殊相。
如果没有对普遍观念的追求,只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可能会导致意义的消减。
尽力找寻共相和殊相的结合,这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10.我们用读书向先贤致敬,因为他们是我们追求智慧之路的前辈。只有谦卑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前辈先贤。唯有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有限,才能不断地追求智慧。
我们越多地认识真理,只会让自己越多地谦卑,越多地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光同尘。
一行精华:
读书的四个境界:我们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
尽力找寻共相和殊相的结合,这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触动,反思,改变:
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四个境界,在我看来,就是对自我认知进行修炼的四个过程。
从不知道自我而盲目被欲望驱动,到逐步认清自我,再到理解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最终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实现内心的超越与升华,每一个人都处于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地图或参照坐标,让我们醒悟自己身处何方,才能不浪费宝贵的光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同时,有了坐标定位,我们也不容易被殊相误导,更容易找到共相与殊相的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