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继续聊,儿童问题行为的起因和预防

继续聊,儿童问题行为的起因和预防

作者: 儿童语言行为训练专家昕悦飞扬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09:55 被阅读0次

    天我们继续了解下儿童问题行为的起因和预防。

    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

    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生理因素。儿童的生理条件和生理状况对其行为方式会产生潜在或直接的影响。生理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方面的影响及发展成熟因素的影响等。现代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生理、气质特征都是能够遗传的。因此,父母的遗传基因、母亲的孕期状况、分娩过程的状况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着直接影响的。此外,儿童出生后的生理发育、成熟速度以及生理疾病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异常均可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是对儿童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对他们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同时,家庭的自然结构、亲友间的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及家长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括与儿童接受教育有关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培训班等。这些教育组织机构中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风气、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情绪、活动、心理及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然更为明显和直接的影响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所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4.社会因素。儿童不仅生活在家庭、学校中,同时也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中成长,因此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成人所产生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到儿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的影响都会从儿童的行为方式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尤其是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各年龄段的主要问题行为

    婴儿期儿童问题行为

    婴儿期是从出生到1岁。这阶段的主要问题行为有:

    1.发育延迟。婴儿期如果没有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营养物质,必然会引起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体质差、易患病等,均可导致身体和心理发育延迟,与同龄发育正常的婴儿相比,明显落后。

    2.情绪不稳。婴儿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爱抚,则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哭闹,有的则呈呆板、不活泼状态。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减少、不安稳、夜惊、夜啼等。

    4.饮食没有规律,食欲下降。有些父母常常不顾饮食规律,或见孩子哭闹就喂食,或喂食时间过于随意,久而久之,会形成饮食没有规律,食欲相对下降,食量减少。如果家长不能及时改变这种抚育方式,加强营养,养成良好的喂食习惯,则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形成挑食、偏食或拒食。

    先学前期儿童问题行为

    先学前期是从1岁到3岁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问题行为主要有:

    1.依赖行为与退缩行为。

    依赖行为表现为生活、活动过分依赖父母安排,像俗话说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样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能力,也没有要求独立的尝试,一旦离开成人的帮助,便不知所措。而退缩行为则表现为胆小、孤独、怕羞,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不愿与小朋友结交,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

    2.口吃和口齿不清。

    由于此时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儿童缺乏适宜的环境和适当的锻炼,加之一些心理障碍,极易形成言语障碍,造成说话含糊不清或“结结巴巴”。因此,对先学前期的儿童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强化言语发展;要加强培养儿童的独立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注重行为和个性的塑造。

    学龄前期儿童问题行为

    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阶段的问题行为主要有:

    1.自私心理,一切以我为中心。儿童从家庭的小圈子走向幼儿园集体,对人对物的态度要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对于已经养成一切独有的儿童来说,一下子难以适应。一些儿童表现得好胜要强,不顾别人,不懂谦让,事事都要占先。如遇不能满足要求,达不到目的时,就会耍赖、哭闹,攻击他人。这种问题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是比较普遍的。

    2.拒绝入园。儿童已到了进幼儿园的年龄,没有身体上缺陷或疾病等理由,却不肯进幼儿园。早晨不肯起床,当父母叫起床或给穿衣服时,拖着被子或衣服不放,哭闹,作出种种抵抗。勉强入园后,忧郁不快。

    3.吮手指、咬指甲。婴儿时吸吮手指是经常见到的现象,但2~3岁以后,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吸吮动作应逐渐消失。但是此时儿童在处于紧张、焦虑或饥饿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吮手指现象,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时间一久虽屡经纠正却不能改掉,顽固地延续下来,遂形成坏习惯。此外,还有的儿童吸吮特定的玩具、手帕、毛毯等均属此类问题行为。

    4.遗尿症。白天或夜间无意识的排尿现象,在五六岁的儿童中出现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的抚养教育不当引起的,也有少数是生理疾病的表现。

    图片

    学龄期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在小学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问题行为主要有:

    1.儿童多动症。智力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的小学生,其表现有:活动明显增多,注意涣散,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及神经系统轻微体征等。大部分为男孩,产生的原因目前认为有多种因素,除遗传、外伤、中毒等因素外,与儿童的精神紧张因素和不良家庭社会环境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2.学习问题。并非由于智力问题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学业不良,甚至有学校恐怖症等。儿童的这类问题行为大部分是由于对学习生活的心理准备不足,适应困难,加之教学和学习方法不当,负担过重,自制力差。由于学习困难而连带产生的其他问题行为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3.品行问题。最常见的表现有:以哭泣、倒地、撒泼为要挟手段,借以达到个人的目的。不守纪律,不服从教导,扰乱、破坏、攻击行为;做事怠懒,不负责任,无耐心,常与同学争吵、打架、骂人、欺侮弱小、恶作剧;说谎、偷窃、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4.抽动症及抽动——秽语综合症。这是小学时期多见的一种心理障碍,男孩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反复眨眼、皱眉、吸鼻、点头、浑身乱动,有的还伴有喉肌抽动,呈不同程度干咳样的喉音,并带有谩骂性言语,表现时轻时重,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延至成年。

    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

    防止儿童形成问题行为是助其健康发展的积极措施,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根据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和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易于出现的问题行为,预防应着眼于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综合预防措施,即:从父母、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各方面为儿童的健康发育、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多方面的条件。例如:对一个家庭来说,在儿童的生命形成的那一时刻,甚至在此之前,父母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就要做好积极的准备,注意优生优育,搞好孕期保健,使儿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命开端,这是防止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自然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抚育、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方法和教育艺术,不要给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要让孩子在自然、轻松、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中发育成长。当孩子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无论幼儿园还是各级学校都应端正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教育方法,让儿童在愉快、合作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从社会方面来讲,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应积极净化社会环境,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为儿童的正常发展提供完美的大背景。

    第二个方面是具体预防措施,即:针对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多发的问题行为,及各种类型的问题行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婴儿期,应注意科学的喂养方法,有规律地为婴儿进食、安排睡眠等,同时要注意环境和亲情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保证孩子愉快的情绪和活泼的精神状态。在先学前期及学龄前期,要培养孩子言语发展能力和各种行为习惯,特别要注意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对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说,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多方面的兴趣,防止儿童的厌学情绪。另外,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使儿童在集体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防止各种品行问题的形成,减少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由儿童的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身体器官功能性障碍对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厌食、偏食、过食和癖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遗尿、夜尿等不良排泄习惯以及难以入睡、失眠、夜惊、梦魇、梦游等不良睡眠习惯。这些问题行为不能仅仅看做是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更不能以“孩子小,长大自然好”为由,漠视甚至助长了不良习惯的形成。家长应看到这些问题行为背后往往潜伏着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因此要了解这些问题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科学地加以预防和矫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继续聊,儿童问题行为的起因和预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fd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