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计划访常州苏迹

计划访常州苏迹

作者: 昇夫 | 来源:发表于2024-01-31 09:22 被阅读0次

    欲访常州,是为苏迹。但常州并不是我新年旅行计划的主要目的地。因路线、方向大抵一致,作为一个兴趣点,去看看也很不错。

    常州,听说久矣。但真正对它发生兴趣是近年的事,这得缘于苏东坡。大家都知道,常州是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一站,在没有造访眉山之前,这最后一站似乎比始发站更具魅惑。

    首先一个疑问:在人生最后时光,苏东坡为什么会选择常州?

    常州藤花旧馆

    一 北归路线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月中旬,苏东坡自海南儋州遇赦北上。

    据上一次对其生平足迹的了解,北归的路线如下:

    儋州~雷州~廉州(合浦)~郁林(玉林)~康州(德庆)~英州(英德)~韶州(韶关)~赣州~豫章(南昌)~九江~常州。

    那么,从九江到常州的路线又是怎样呢?我想知道苏轼最后到达常州时的上一站是哪个地方?

    问东江大哥,大哥说,经扬州、镇江到的常州。我一时不明:扬州在常州以北,从九江怎么走到扬州去了呢?大哥说,走的是长江水路。这是可信的。古时交通以水路为主。近日,在了解常州苏迹时,发现苏轼在到达常州前,到过真州。真州即现在仪征市,属辖扬州。这样来看,与走水路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到达九江后,乘船走长江,到扬州,镇江,最后到达常州。

    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赣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镇江)拟到常州居住。经润州时,游金山寺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六十多天后,死于常州。

    也就是说,苏轼最后一站的上一站是镇江。

    舣舟亭

    二 为什么会选择常州?

    从《自题金山画像》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境,完全是看开了。在北归途中,已经六十多岁,人生暮年的老苏,几经颠沛流离,可以说是心力交瘁,他急需要一个归宿。当在英州接到“任便居住”的诏命之后,心中一直为北归养老的住处考虑。苏东坡至少有二个选择:颖昌,常州。弟弟苏辙住在颖昌(今河南许昌)。我们都知道,苏轼和苏辙兄弟情深笃厚。著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便是因兄弟情而写。老了,兄弟生活一处,颐养天年,共享人伦之乐,苏东坡心盼如此。苏辙写信邀请苏轼:“桑榆暮景,我们两兄弟相聚的时光有限,岂忍再长相别离?”言语酸楚,感人肺腑。苏轼“不忍违之”,决定与弟弟归居颖昌。就在这个时候,苏轼感到朝中风气有变,与朋友程德孺、钱济明在金山相见商量,“遂决议为毗陵(常州)之居”。于是写信回复苏辙,“决不可往颖昌(今许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苏轼如此决定,只因为他再也不想卷入朝堂政治漩涡。真是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无奈之叹。

    早在嘉佑二年(1057),22岁的新科进士苏东坡,在琼林宴上与常州籍进士蒋之奇等相遇,彼此欣赏,相谈甚欢。席间,蒋之奇侃侃而谈,详细给苏轼讲述了常州的风物之美,令苏轼大为震撼,当即与蒋之奇立下“鸡黍之约”。有诗《次韵蒋颖叔》为证:“琼林花草闻前语,罨(yǎn)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熙宁四年(1071),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到杭州任通判。途中,他终于有幸第一次踏上了常州的土地。

    熙宁六年(1073),苏东坡奉旨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时,苏轼敬重的官场前辈、常州人钱公辅病逝,他的儿子钱世雄为苏轼的属下兼好友,便邀苏轼为父亲写哀悼之词,有文《钱君倚哀词》,其中“眷此邦之多君子”一语,道出了苏轼对常州深切热爱的缘由。

    此番两次踏上常州这片土地,则让他渐渐萌生“解珮投㬱,求田问舍”的念头。

    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并最终选择在常州终老、离去,与念念不忘之地生死相依30年。

    据此理断,因为对常州地熟,环境风物相宜,又有朋友,才选择常州。

    在那样的情况下,假如叫我们选择一个久居之地,多半也会选择一个自己熟悉且喜欢又近便的地方吧。

    综合以上,选择常州有主观因素,也是命运的安排。

    常州东坡纪念馆内的宋代古井

    三 常州苏迹

    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月十五日,苏轼抵达终点站——常州,多年好友钱世雄早早在码头等候,将他接入顾塘溪北岸的孙氏馆(明代中期始称“藤花旧馆”)居住。此后一月,苏轼的病情开始恶化。据学者判断,病情症状或与今天肠胃、心肺等多种疾病类似。度过了49天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病逝,享年66岁。

    除家眷外,友人钱世雄和杭州径山寺长老维琳陪伴苏轼,度过了在常州的最后40余日。今天,我们尚能在藤花旧馆的厅堂中,看见三人的雕像。

    藤花旧馆是苏东坡去世前故居、终老之所。位于江苏常州天宁区延陵西路,原为宋代顾塘溪北岸孙氏馆。相传当年苏东坡住在此地时,亲手种植了一棵紫藤和一棵海棠。此后孙氏馆几易其手,人们认定东坡终老处的主要依据就是紫藤和海棠。

    苏轼留给常州最动人的诗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北宋熙宁七年(1074),杭州通判苏轼前往润州的途中,路过常州东郊,夜宿通济桥下,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东坡当年泊船登岸的地方,建起舣舟亭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内的一口古井,是苏东坡生活时的唯一遗物,也是馆内唯一的宋代遗存。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苏东坡在常州留下的足迹还有,东坡书院、苏公祠、香泉亭、够爬桥、晚步村、涌滩等。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四 如此慎重纠结选择了常州终老,为什么死后没有葬在常州,而葬在河南郏县呢?

    1.地理考虑:苏轼生前曾两次路过郏县,认为此地与家乡眉山的山水相似。此外,郏县的自然环境也被认为是风水宝地,背靠嵩山,面朝汝水,有利于后人的祭祀。

    2.政治考虑: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官员逝世后应葬在距离京城一定距离内,以示对朝廷的忠诚。苏轼作为宋朝的臣子,按照这一传统,死后选择葬在距离开封较近的地方,既方便朝廷对其进行监督,也便于皇帝与其灵魂的沟通交流。

    3.家族安排:苏轼的弟弟苏辙已定居许昌,为了方便子孙后代前往祭祀,苏轼的葬地选择了离许昌不太远的郏县。同时,苏辙也在郏县去世。

    前两点个人看都有点牵强。如果说生前看好郏县,那么,终老选择常州是无奈之举了?死了还顾虑对朝廷的忠诚?切!做人难啊。

    与苏辙葬在一起,同时也便于后人祭祀,这点倒说得通。具体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清楚。哈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计划访常州苏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go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