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上大学以来本科阶段学的东西其实已经够多了,看看毕业时的成绩单估计三四十门来门课程,读过的课外书不少,参加的实践活动也不少。然而,你有没有像我一样基本学过了,考完试就忘得一干二净??感觉读了大量书籍也没收获??最近刚制定了培养计划,发现研一这一年还要学17门课,考证还得考十多门课!!!
学得东西太多,忘得也太多。根本无法形成累积的复利效应。虽然说长期的学习、训练能形成一定程度上有专业素养的思维,但其实无非就是思维定势,真要对某一方面梳理个逻辑体系,输出内容,大脑真一片空白,对着书本才能想起来。
突然觉得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有必要寻求解决方案。
知识学得太多需要管理,工作事务太多需要梳理。
一定有人告诉过你,知识需要整理归纳,形成体系;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正确性与合理性;需要跨领域运用,相互借鉴;需要不断分类、融合、固化。
道理大家都懂,但这样还是太抽象,关键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听说过“思维导图”,那显然用其用来整理知识,梳理思路是再合适不过了。上图便是我现学现用,用一张思维导图整理了一下“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
思维导图架构思维导图
1.认识层面
认识层面(1)原理
科学的方法背后一定有科学的道理。[美]芭芭拉·明托所著《金字塔原理》给大家介绍了一套有效的表达与思考方法,它告诉我们,谈话逻辑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这些方法与结构,使得所表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其次,若是我们接受的信息的形态刚好和大脑神经的组织结构相似,那么这将极大地降低大脑再次加工信息的负担,因此能有效记忆。
(2)有何用处
在知识整理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梳理,能有效形成体系。最好不要按照书籍目录来画思维导图,而是根据学过或者读过后的理解,重新加工,充分训练归纳、联想、逻辑分析的能力。同时,在交流、分享时,思维导图也是直观易懂、思路清晰。
(3)应用场景
当你需要系统地整理信息时,用思维导图。工作中:会议记录,评估,决策;各种组织图、流程图等。学习中:做提纲,写读书笔记,梳理考点等。
2.操作层面
操作层面讲了这么多理论,关键是得动手实践操作起来。网上有很多关于课程、讨论如何画思维导图,以及其技巧,手画还是电脑画。然而,各种外在形式并不重要,能快速上手便是好方法。
手绘:适用于初步即时记录、打草稿,其形式自由,尤其是在会议现场。
电脑绘:适用于后期整理,方便修正、调整扩展。
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会不断迭代,元知识会不断产生新的联结。相应地,学习完一块内容后,画出思维导图,在认知更新的基础上,有必要调整、修正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且扩展联结至新的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脑绘更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积累。
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能清晰呈现出学科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关于软件,只推荐Mind Manager,也省得读者再去比较各种思维导图的优劣。具体操作也很简单,不再缀述。仅谈谈若干要点。
(1)搭建架构
这是首要且主要的工作,提取主题、关键词
(2)突出层次、重点
各信息层用不同的样式,颜色,线条,加以突出,突出结构的层次性。
(3)完善
在分享过程中, 可以在某些主题下插入一些附件,如PPT,WORD,EXCEL等,作为内容扩展,详细说明。可插入一些符合主题的图标图片来加深记忆。
(4)共享
Mind Manager可按主题输出成word、PPT中的大纲,方便梳理论文思路。
3.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思考方法因人而异,层出不穷,可根据个人思维习惯不断总结扩展。
4.核心要点
不管用什么软件或方法画出思维导图,而是在与通过思维导图把知识结构化,内容形象化,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管理知识,吸收知识,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最强大脑》上不少选手在记忆时都或多或少地借用过思维导图,博赞先生曾说过:“如果说记忆力是战斗的武器,思维导图便是作战指挥图。”
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是实践,爱学习的你看了这么多,赶紧读一本书或者就一个主题,画一张思维导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