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树
来源/阿树说(公众号:sxs20181001)
一、总结和反思的不同
1、侧重点不同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2、应用角度不同
做事顺序:
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顺序: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二、假设与事实
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作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也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
举例把假设当事实的案例
1、古人,会把产生雷电的可能假设之一——有雷公电母主宰——当作事实,进一步产生祭祀和崇拜行为。
2、现代也一样。2015年有一则新闻是“夫妻幻想中500万元彩票大奖讨论中分配不均打架报警”,这也是把假设当成事实了。
三、假设质量越高,认知深度越高
1、案例
全国很多高铁都建在了郊区,本意是带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却是多数高铁附近区域依旧萧条。
为什么当初认为将高铁站建在郊区能够带动新城发展,在投入巨资建设完成后,却没有实现新城的发展呢?
2、我们来分析下
做事顺序
做出假设:在郊区建设高铁站将带动新城发展‘
采取行动:投入巨资建设高铁新城
产生结果:高铁新城发展不利,多数新城萧条
反思:为什么现在的结果和原先的假设相差这么大?
①一些专家看法:高铁站点没有和周围的土地开发相结合,而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问题。
专家给出解决方案:在新一轮的高铁建设中,必须做到高铁沿线土地综合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融合。
②汪丁丁教授看法:对以上这种建议的观点是:“在我看来则是回避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据此开出药方,那还是避免不了高铁新城萧条的窘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地,而非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出这个现象意味着高铁的开通会方便这些城市的人口往外迁移,这也意味着对绝大多数城市而言,高铁新城注定是一座空城。”
可能的解决方案 :
如果想要增加高铁新城的成功率,可以利用供需规律的假设,强化高铁新城和周边农村的联系,吸引更小村镇的人口到相对大一点的城镇聚居。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一定是把各种相关规划都更改,也可能是新建通往农村的道路、建设配套公交系统以及实施农转非户籍政策。
借助这一假设,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某一城市人口的聚集需求变化程度,判断这个城市所有和人口聚集度相关的商业经济发展趋势。
③作者的看法
更认可汪教授的假设,因为更深刻,是从更低层的“供需规律”为出发的。
以下是作者原话:
“城市的发展来自人口需求的聚集,那么研究城市的发展,就要考虑人口的聚集需求变化的趋势。
从城市吸引力角度看,作者发现人口迁徙的规律——中小城市的人口在快速向大城市流动。
由于人们在小城市聚集的需求度这一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相对下降,高铁新城的失败就几乎是定局。
新城没有留住人的根本原因不是高铁站本身,而是在城市竞争中,中小城市本身丧失了吸引力,缺乏新增的城市人口,高铁新城的发展又从何谈起呢?”
这一假设不仅可以解释高铁新城这一现象,还可以解释其他相关事情,例如为什么中小城市的房价比大城市的房价更容易下跌。
结论
由此可得,我们对同一件事情得出假设的质量不同,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深度差别很大。而要想让我们假设的质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反思。”
三、作者的讲述逻辑
反思和总结不一样————>反思定义:对假设进行校正————>假设和事实:两者分不清的案例两个————>假设质量好,认知深度强:举例说明高铁新城萧条原因,有人分析直接原因,有人用供需关系分析较为深刻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