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一名心理学家。这本书介绍了他研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以帮助人们理性、平和的沟通交流,避免争端与冲突。
这套“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
我们在表达时,需要避免简单的宣泄情绪、指责他人,需要更加诚实、坦率的表达自己。这种表达,由四个句子组成: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以上内容摘自原书189页,这其实也是我们分析问题最基础、最通用的框架: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
1)是什么——在沟通交流时,先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你所了解的事实,而不是一上来就指责对方,或宣泄情绪。到底发生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确保对方清楚了你的经历,再继续往下谈;
2)怎么样——这是对事物的评价。发生了这些事,让我高兴、生气、伤心还是震惊?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清楚你的情绪究竟是什么;
3)为什么——这是对感受的解释,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很多场合,我们经常会外归因,指责他人,认为是对方的不负责任、不够体谅冒犯了自己,让我产生了沮丧、愤怒等情绪。而非暴力沟通,在归因的环节,则尤其强调内归因。我之所以产生了某种感受,并不是因为他人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认可。
强调内归因,既不是简单的指责他人,也不是归责自己,而是让自己能够更加坦率、明确的表达需求。
如果我们通过指责、批评的方式提出主张,对方的第一反应常常是申辩、否认乃至反击;但若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对方则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来看书中的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例2:
甲: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乙: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想重新聘用我们在去年解聘的员工(,现在却无法实现了)。
感受到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了吗?
4)怎么办——这是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非暴力沟通”建议人们用“请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的句式来提出请求,而且一定要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其实也是不断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对别人的期待究竟是什么时,才能提出具体的、合情合理的要求。
这样的四个步骤,不仅适用于表达,也适用于倾听。当我们听到对方一句气势汹汹的指责时,不妨按照这样的步骤,引导对方更明确的表达他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