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来源于张胜兵品《伤寒》,喜欢中医,想学中医的朋友们,可前往喜马拉雅FM收听,更多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张胜兵中医”,在那里,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医爱好者,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知识,传承中医文化,以将我们的中医国粹发扬光大为终极目标!!!
大家好,感谢大家收听我的《伤寒论》,我是张胜兵,今天我们接着讲伤寒。
什么是伤寒?《伤寒论》这本书,既然用“伤寒”这个词作为整本书的病名,那么它又有哪些含义呢?
我们昨天已经讲过了,我们说《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症,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张仲景为什么(把这本书》叫《伤寒》,这两个字出现在这里,我们可以在他参考的书籍《素问》、《八十一难》等这些书籍中找到答案。
那么《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因为《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合起来称之为《黄帝内经》。那么《八十一难》呢,我们现在习惯叫《难经》。
关于什么是伤寒,我们可以在《难经》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
《难经》58难,原文是: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好,那么通过这段原文,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在《难经》里面所说的伤寒有五种。哪五种呢?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也就是说《难经》里所列出来的伤寒,里面包括了伤寒,说明了这里提出的这个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所以我们大体可以总结一句话,广义的伤寒包括了狭义的伤寒,包括了中风、湿温、热病、温病这五种。
说简单一点,什么是广义呢?广义是指大范围的,有某一种,某一个词语代替大范围的,比较广泛的表达的广,比较广泛的意思,我们称为广义的。那么广义的伤寒就包括了狭义的伤寒,以及包括了中风、湿温、热病、温病。而狭义的伤寒,什么是狭义呢?狭者小也,就是在比较窄的范围里面的伤寒,它就是伤寒啊,就是指寒,那么在窄的范围里面的伤寒呢,我们把它扩大它的意思,广义的伤寒呢,就包括了五种啊,《难经》里已经指出了。
由于这五种伤寒,也就是广义的伤寒,感受人体的时候啊,就人体感病的时候啊,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于是后世医家,就干脆用一句话把它们总结了,说: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这就是广义的伤寒和狭义的伤寒。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么《伤寒论》它所论的伤寒究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呢?好,那么我们会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做支撑。我们看啊,《伤寒论》里面在说太阳病的时候,描述了伤寒、中风和温病。请注意啊,他既然描述了伤寒、中风和温病,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定张仲景他想表达的是广义的伤寒,所以呢,在他的这个太阳病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他本意是为了论述广义的伤寒。只不过他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里面给出了麻黄汤和桂枝汤,而在太阳温病的时候没有给方子而已,你不能因为他没有给方子就否定他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很有可能是因为脱简或者由于战乱的关系而遗失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只保留了这一个伤寒、中风这些章节,而在《金匮药略》里面,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还有太阳中湿、太阳中暍和阴阳毒。
这个《金匮要略》我有必要跟大家说一下。《金匮要略》我在过年的时候,花六天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的讲完了啊,是给我的徒弟们讲的。但是仍然上传到了喜马拉雅,所以大家想听《金匮要略》呢,可以去喜马拉雅上搜索“张胜兵解读《金匮要略》”,可以听到《金匮要略》的整本书讲解。
那么《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本身就是一本书,他们合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里面有太阳中暍、太阳中湿和阴阳毒等等,说明了什么?说明太阳病它也有中湿的,不一定是中风和伤寒,就是中湿邪。太阳中暍。中暍是个啥意思啊?中暍就是中暑。那么,既然他又讲了中暍、中湿,啊,对了,还有阴阳毒。阴阳毒呢,类似于疠气啊,一种具有生命危险的传染病。那这是《金匮要略》里所说的。那么如此看来,我们更加的可以肯定,《伤寒杂病论》里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来看,张仲景把外感邪气感人的,基本上都提到过。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后世医家所总结的。那么风邪有太阳中风,寒邪有太阳伤寒啊,太阳中暍就中暑啊,太阳中湿啊。风寒暑湿嘛,这不是湿气吗?风寒暑湿燥火,那么这个火呢?张仲景有阴阳毒,而阴阳毒呢?表现的就是一片火热之象。
只不过我们所得到的这一个《伤寒杂病论》的残本,关于狭义的伤寒的内容居多,所以呢,有的人就误以为《伤寒论》讲的是狭义的伤寒,其实并非如此。那么后世医家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把太阳中湿、太阳中暍、阴阳毒,还有痉症等等,都把它归到了《金匮要略》篇里面,仅仅只保留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在人体内的发病规律,总结成了伤寒。把这些规律总结成一套册子,而这套册子就叫《伤寒论》。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认为一切外感热病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伤寒,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以针对一切外感热病的规律来进行治疗,虽然他遗失了,除了狭义伤寒以外的内容遗失了很多,但是此书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狭义伤寒以外的其他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后世的温病学说也即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发扬而传承而来。
既然是外感病的总称,一些外感热病的总称,那么这个广义的伤寒,它的治疗范围就扩大了。那么有这么一句原文和名言,叫“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应发之受,发则可辨。”意思就是说外感的邪气感受到人体啊,本身我们是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邪气的啊,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之受,是因为它发了,表现出来了,这个因发之受是表现出来一些临床表现,因发之受,我们才知道他感受到什么样的邪气。发则可变。那么他发了之后,有了临床表现,我们就可以辨别他究竟是属于什么情况。
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同样两个人感冒了,但是一个人却得了风寒感冒,一个人却得了风热感冒,但是在发病之前,我们不知道谁会是风热感冒,谁会是风寒感冒。为什么呢?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体质的差异,以及在感受邪气的环境下的差异,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因制宜,也就是说当邪气感受到人体,人体的个体差异以及环境的不同,各方面的不同,它所表现出来是风寒还是风热,你是不可知的,你只能推测,只有它发出来了,有了临床表现,你才能判断它究竟是什么邪气。但是不管他是什么邪气,我们都可以把它通通的归为广义的伤寒。这就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伤寒论》的方子大放异彩,扬我国威的核心思想和原因。
那么有的人就问了。我伤寒讲了半天,就是讲了广义的伤寒和狭义的伤寒,那西医学里也有一个伤寒,那西医学有伤寒杆菌呢,那跟我们这个伤寒有没有联系和区别呢?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西医学所说的伤寒杆菌跟我们今天所讲的伤寒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只不过西医学是一种外来的医学,它引入到我们国家的时候呢,这种杆菌啊,它叫伤寒杆菌,我们没有什么汉字来可以对应的来翻译它,没有办法翻译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那么医学界就用伤寒杆菌这个概念。就引入了伤寒杆菌这个概念来代替这种菌类,只是由于翻译成汉字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没有办法解决,无法翻译,于是乎才这么翻译的,跟《伤寒论》论狭义伤寒,广义伤寒一毛钱关系没有、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混淆。西医就是西医,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学引入到中国,时间不长,很多词语没法翻译,于是乎他只能够引用中医学的一些概念和词语,他只是用了一下,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大家一定要注意。
那么有的人就又要问了。说你所讲的,虽然《伤寒论》里面有广义的伤寒,但是他毕竟是论狭义的伤寒的内容居多,那么如何能够看所有的疫情呢?那既然他能看所有的疫情,为什么明朝的吴又可、清朝的温病四大家,他们又创出新的辩证法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吴又可,他把这一种传染病认为是一种天地之间独有的疠气,把它划在伤寒以外,这既是一种进步,又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虽然说他抗疫非常成功,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但是他的思维没有逃脱《伤寒论》,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创的“达原饮”,他是认为这一个邪气啊,伏在膜原,而他指的膜原是借鉴了《伤寒论》里的少阳症和少阳篇的内容。也就是说它是借鉴和发扬了《伤寒论》的东西。
而清朝的这个温病四大家,更加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发扬和传承,特别是吴鞠通,他在写《温病条辨》的时候,连格式都要模仿《伤寒论》,你说他是多么的崇拜《伤寒论》和张仲景。他写的书啊,他力求在格式上,用词上都模仿《伤寒论》,模仿的痕迹很重,而且他里面用的方子,好多都是这个《伤寒论》里的方子的变方,变化的。比方说他把这个《伤寒杂病论》里的麻杏苡甘汤,把它变成了三仁汤。他把这一个炙甘草汤啊,炙甘草汤,也叫复脉汤啊,变成了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把它拿去运用到温病当中去,那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温病是继承和发扬传承了《伤寒杂病论》。
另外,在《温病条辨》里面运用到《伤寒论》里的原方很多很多,比方说他运用到了桂枝汤、四逆汤、白虎汤等等。那么大家可能在想呢,原来《温病条辨》里面也有伤寒的方子啊,张老师有没有讲错啊?我告诉你,我没有讲错,你也没有听错,因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我早就已经讲完了。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就已经花了八天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整个《温病条辨》讲完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搜索“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或者你在淘宝、京东、新华书店去买《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这本书。
那么有的人或许又要问了。说张老师啊,你抗疫的几十个方子啊,我们经过系统地研究过,里面确实以《伤寒论》的经方为主,但是也出现了温病的方子呀,难道这一个疾病,这种疫情,他有时候是按照《伤寒论》来发病,有时候是按温病来发病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可能好多人都在疑惑,是不是这个疾病发病,它遵循的不是六经,或者不是三焦,或者不是卫气营血辨证呢?实不相瞒,疾病在人体的发生,根本就不会沿着一个辨证法去辨证。辨证法是人为总结的,疾病它根本就千变万化,莫衷一是。
你比方说疾病刚开始进入人体,从太阳经表证开始,你可以用伤寒的病症辨证法,也就是所谓的六经辨证。但是到了后期,这个风寒入里化热之后,它有可能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更适合它了。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那么它在不同的时期,甚至可以用不同的辨证法。那么有人在想了,那我岂不是把《伤寒论》学完之后还不能看所有的病?我还要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掌握。你说对了,你要想成为一个高手,你除了掌握《伤寒论》以外,你还要掌握温病,掌握《金匮》,掌握很多其他医家的优点。
你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否则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的高手,即便是你只学了《伤寒论》,成了一个《伤寒论》狭小范围的高手,你也成不了名垂青史的大家。
因此,张仲景在他的序言上,在《伤寒杂病论》的这本序上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就是说,我总结了这本《伤寒杂病论》,虽然不能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但是一般的普通病也都能看了,如果是把我这本书掌握好了之后呢,仔细的总结思考,有所发挥的话,那么就更好了,就能看更多病了。
啥意思啊?意思就是说我这本书写出来了,第一是总结了一些疾病的规律。第二是让大家有范可循啊,有典可循,按照这个模式,按照这个学习方法去总结疾病,去看病,但是呢,你不是说把我这个书看完了,你就什么病都会看啊,不是这样的啊,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啊,要发扬啊,要传承啊,他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呀,我们这个佛家有这么一句话,叫:辨证法法无定法,何妨以不法法之。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万物的这一些辩证法,这些方法,这些道理啊,法无定法,本身就没有绝对的规律。何妨以不法法之呢?就是既然如此,我们就按照自然的规律来摸索啊。不法法之,不是说你不用任何办法,而是什么呢?而是不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去看待问题,有那么一点道法自然的那么一点味道啊。就说我们只有按照自然界的本身的规律去看待问题,才不会出现错误。
我们任何能够总结出来的东西,仅仅是管中窥豹而已,无论是六经辨证,这个卫气营血辨证,还是三焦辨证,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从一个方面去看待事物的规律和变化,不能够去看到它的全貌。那么如何能看它的全貌呢?就是不法法之。那么这个不法法之呢?不是说让你不去学习,而是让你学习所有的,更多的啊,更接近自然规律的方法去解释和说明,以及看待问题。所以呢,我们除了学习这一个六经辨证以外,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通通要学习,而且还要灵活变化,无缝衔接,这样才能够成为中医的高手,才能够为发扬中医奉献力量。
好,那么关于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