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看着电脑屏幕显示的三月七号,算了算时间,在家呆了将近两个月,说是两个月,我却像过了大半年。
我弟从刚开始说“怎么还不开学!我想出门”到现在,“我觉得越迟开学越好”。
我也抱有一丝侥幸,毕竟,坐在电脑前,老师也不知道你听没听课。一边葛优躺,一边吃着手里的早饭,玩着手机。在这以前,我不知道老师的课竟如此下饭。
竞争与督促
上课时,看到一则旧新闻,一些家长甘愿多付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这是关系文化从“拼爹”到“拼同学”的发展。
虽不大同意这样的关系文化,毕竟只有“核心竞争力(或者说资本)”,才会让你变成关系网中有主动权的人。
但对“拼同学”的诉求,有些道理。正体现环境对人的影响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荀子·劝学》里也提到过,“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孟母三迁”一定也是这个道理。
想起在知乎看到的一个段子,以名校学生的口吻说:没进清华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进了清华,我发现自己是个学渣。
学霸之间还有相互督促的作用,这是“你追我赶”的竞争感带来的督促。
偶像与督促
昨天想来去看了看杨幂的博客,因为只有那里没有广告,也没有宣传、营销,有的只是她十来年之前的碎碎念。
这些,反而是我在微博永远都看不到的。
博客里有这么一段话:
真想有个悠闲的午后
按茶经里说的
用来自昆仑雪山之巅的好水
泡一壶香香的花茶
在满是绿意的山林或湖泊
晒着太阳吹着风
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
读到这儿,我恨不得马上用好水泡上一壶好茶,安静地看书学习。
再说到苏轼。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苏东坡的音容笑貌伴随着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我的心头若隐若现,时不时督促我。
脑子里常想起苏东坡的《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仿佛在告诉我,多读点好书吧,如此,人生何种境地你都能豁达乐观,从容面对。我也常常幻想,像他写的那样,“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东坡啊!我怎么没有早点认识你、了解你呢?”我常常这么念叨着,“你是多么好的一个偶像啊,倘若生在现代,我天天超话签到,为你打call,成为你的头号小粉丝”。
每当遗憾之际,我便用很久前流行的一首小诗来安慰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各自的时区,你在你的!
所以,别放弃。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
再好,别忘了危机与奋斗,
再难,别忘了梦想与坚持,
再忙,别忘了读书与锻炼,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
或者干脆像李诞一样说,人生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竞赛,到死也没有一个答案,没有一个评判,更可况什么先后,早晚。
前几天和一个专业老师闲聊,他和我说了一句,大概意思是,在家呆着的这些天,是难得的读书时间吧.
我一听这话,心里想着,这难道不是在暗示我多看点书吗?(心口如一,我也确实这么说的)
也许是因为我很欣赏这位老师,每每读完他的文章,总有种恍然大悟之感,他的话,无形之中也成为了督促。
我们是不是常常不屑于听取同龄人或者阅历比我们低的人的意见?
就像我们小孩子的意见家长总是很难认同,或者几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也像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的尽是阅历高于我之人的意见。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不耻下问”,指的是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这个成语一定是赞美他人拥有这种美好的品德。
其实我反而想,为什么“不耻下问”竟然变成了一种美德,为什么有人认为“下问”是耻。
我们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也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先入为主的观念,思想是活跃的,同时,最是死板僵硬。
志同道合之人互相督促
在网上买了本字帖,是名家临的赵孟頫的《道德经》。
翻开,书里有一个二维码,下面写着“写字的人都是寂寞的?No!加入社群,和小伙伴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看到这儿,我就乐了!竟有社群这玩意儿。可以发表自己的练字动态,互相鼓励。不过这么一发,当真充满了仪式感。
这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的相互督促作用。
减肥有减肥打卡群,读书写字也有打卡群,不失为一种督促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圈子和同伴,一直走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