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作者: 鶑鵅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12:36 被阅读10次
上海特产

最早认识上海是从大白兔奶糖开始。上世纪七十年代,传说两块大白兔奶糖可以泡一杯牛奶,这让人感到风从上海刮过来都是奶油味儿,香甜香甜的。

上小学时候,班级转过来一个上海女孩子,娇娇小小,嗲嗲的,坐在第一排,虽然个子不高,能量很大。舞蹈,唱歌她都会。有一天语文老师拿出一个句子问大家是什么句,我们都茫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她从容不迫地站起来,自信地说:“这是个陈述句。”好嘛,一石惊起千层浪,大家的嘴巴张得好大,目瞪口呆地看着她。陈述句是什么东东,她从哪里知道得这么多。大家心里暗暗佩服,连老师都很佩服,直夸到底是大城市里来的,跟本地孩子不一样。

上海到底有多好?新婚旅行的时候我和先生兴致勃勃地要去看看。我们第一站到了南京,第二站去了苏杭、绍兴。那时候不兴跟团,两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年轻人耽于各处的风光,很快把体力耗尽了。待到按计划去上海,我已经累得不要不要的了,就此打道回府,与上海擦肩而过。

得不到的总是美好,只好在一首诗里眺望上海:

上海对伊是说不清的痛

是隔着距离的失之交臂

甚或是小户丫头

难以高攀的梦中高枝

那年杭州的莲蓬已经扔到上海了

伊的气力用尽

只好听凭碎珠遍地

激起江南水花

伊北上回乡

把上海这枝玫瑰失落

伊的上海富丽堂皇若宋美玲霞飞路的寓所

伊的上海柔媚宛妙如郭婉莹唱毕业歌的秀面

伊的上海刚烈侠勇有孙尚香的兵气

伊的上海又是香消玉殒余音袅袅飘着上官云珠的幽魂

上海,对伊是女性的

上海把伊从地上带到天上飞

这风是年轻 柔媚 轻灵 孤高

伸展到上海的红颜逸事

带伊去看何等不寻常的水土孕育那等不寻常的人家

伊还要在上海租一椽小屋

必定要临水临桥

有幼女在清晨的巷子里卖栀子花

伊的时间选在四月响晴

伊在公共厨房里用一块蜂窝煤点着炉子

红烧无刺鱼和油焖猪蹄

清晨伊扎着围裙趿拉着鞋把木制马桶递给乡下小贩

中午伊买豆花羹和鲜活闸蟹与货贩讨价还价

夜晚伊穿上无袖衫到外滩吃牛排吹海风

只用刀叉只说英文只付美金

丢一个卫生眼波给下街的女孩

在地铁里把最时尚的包装袋放在最外

半夜听盲汉咿咿呀呀的胡琴流浪在十字街头——

无限苍凉

这是上海

伊的梦

从日出

到日落

也听到很多人说,上海有什么好,不过如此。那么不过如此是哪么如此?好奇心总是睁着眼睛,让我轻轻遐想……

初识如拂杨柳风

第一次赴沪是2013年以访学教师的身份到上海培训。与北方名校相比,上海人做学问明显地扎实,精细。一周的培训我认认真真地学,做了很多笔记,视野大开。周末参观了豫园、城隍庙、坐地铁去松江拜访上海市文化馆的诗人徐俊国,王迎高。彼时青岛还没有地铁,上海地铁在地下已经达到四层。回来的时候地铁停了一小段,打出租车往回走。因为限行,车子在距离宾馆两百多米之外的路口停下了。司机说,不要怕,上海治安很好的,女性走夜路也没关系。虽然心里很忐忑,但是上海司机的话给人很大的安慰。

到了以后,给俊国兄打电话报平安。俊国兄当年很想到市区来做中学教师,却并不顺利。谁知这一下子被上海看到了。橄榄枝马上伸过来,俊国兄一家四口很快安居上海,转眼成了首都师大的驻校诗人。上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

第二年带母亲和孩子们跟团到上海游玩,河海交汇处生长的大头大脑袋的虾、白斩鸡、红烧肉、生煎包等上海饮食给我们惊喜。和母亲到南京路的太平洋咖啡馆吃甜点,母亲因为腰不好只能坐硬凳子,服务员看见了感到对老人照顾不周,赶紧搬来一个沙发。上海人的精细和善良让人印象深刻。

晚上夜游黄浦江,看东方明珠,各式各样的摩天大厦在夜晚点起万千灯火。黄浦江的邮轮缓缓地划着波浪前进,两岸写字楼像一个个绅士里里外外灯火辉煌,那些入夜了还在写字楼里加班的人用的是国际时间吧。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明显高出别处……外滩像青岛的前海一线一样遍地殖民地痕迹,当下被重新修整规划,加以利用。

再到上海来,是几年后的春天,我们到上海理工大附属中学和同济二附中参观。上海的男孩子个头上并不比北方的逊色多少。同济二附中的实验室不仅硬件让人咋舌,辅导老师也满是同济大学的硕士博士,师资力量强大得不要不要的。一位年轻的物理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学生对于上海公共交通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成果。课题立项本身接地气,过程饱满,研究方法先进,这个成果在全国是获了奖的。其实能不获奖吗?指导教师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能力一流,口才一流,还生得一等一的美丽。下午同济二附中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古典文学朗诵会。那是全校活动——《论语》《大学》《中庸》,在操场上气壮山河,全体师生身着汉服,声如洪钟。孩子的童声美,传统文化的古雅美,让不大的操场正大庄严,美妙无比。

何处旗袍与上海

我到两个地方一定要穿旗袍。一个是巴黎,一个是上海。

巴黎是国际时尚中心,各色人等都有,好看的人特别多。夏天,欧洲比较凉快,温度也有二十多度。巴黎的老太太穿着长袖的淡蓝色纱织衬衣,丝绸裤子,一头雪亮的白头发,金丝边眼镜到马路对面的小超市买东西。要多清爽有多清爽。本地年轻人反倒不怎么太打扮,基本上是吊带为主。她们本来长得就好看,简简单单,不失为美。

在巴黎的外国人大都穿戴整齐讲究。比如印度男人,再热也规规矩矩的西装衬衣领带,脖子那里系得紧紧的。印度女人裹着纱丽,漂漂亮亮、严严实实。阿拉伯地区的女性不少,也是大夏天包裹得紧,深深浅浅的头巾下,有的脸孔漂亮得令人不敢直视,魅力十足。

在这种环境里,我想不止我一个人会选择穿民族服装,为了美也为了表明身份,在一片异域的面孔里通过服装获得来自本民族的归属感。

每年的国际时尚发布会一开,信息就从巴黎传到了首尔(最初是东京),随后传到了上海。所以海派文化的上海引领全国时尚风潮那是理所当然的,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会这么想。旧画报里的美人儿胡蝶、周璇、阮玲玉身着旗袍的照片几乎成为某种精神符号,所以作为一个上海的粉丝去上海,如果到最繁华的商业街逛逛,穿什么衣服最合适?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旗袍。

站在上海老别墅的门口

然而,感觉并不对。

首先无论是石库门建筑群还是马路上还是商业街还是地铁里,目之所及处除了我不再有穿旗袍的第二个女性。

第二,商场里H&M、Gap、Only等品牌推出的各色休闲服饰与混搭风格冲刷着年轻人的审美观。旗袍是什么东东,比得了破洞牛仔彰显个性吗?

第三,穿着旗袍,自然要盘头、穿高跟皮鞋、戴首饰,走路不急也不徐,这对于地铁一族来说简直是没事找事。

第四,年轻的妈妈们自己带孩子,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孩子一会儿要吃,一会儿要抱,口水、鼻涕、油乎乎的小嘴巴小手,蹭到旗袍上,上千块的衣服就要去干洗。带孩子穿旗袍,十三点拎不清吗?

第五,穿旗袍为的是穿出女性端庄的范儿。现代社会,尤其上海,生活节奏快快快。怎么端怎么庄?

在地铁里,商场里被人奇怪地打量了之后,我终于意识到,旗袍老矣。它美则美,却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能作为节日服装、特定场合的服装出现,生活里的中国古典美还在,但是不能时时处处都在。

尤其与美育特级圣民老师见面后,更坚定了我的看法。看,我们约会的地点是哈根达斯冰淇淋店。在这里穿丝绸旗袍,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傻乎乎的勇气,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辣么执著地爱着老上海。

访上海“老克勒”王圣民老师

腔调依旧在人间

上海人做事情讲究一个腔调。什么是腔调?上海俚语过去有说,“你看看自己说话的腔调”。这“腔调”完全是贬义用法。当今上海人,闭口开口就是“腔调”,“这个人很有腔调”,“那个人腔调好来”,却都是褒义词了。气派、风度、格调、情调、素质、品格,都用“腔调”取代。有腔调的人,就是该大方的时候非常爽气,该节约的时候,不会大手大脚的花钱。做的事情合乎情理,稳重守礼。反正为人处世之类的做得比较好,有点派头,就是很有腔调。

上海人的腔调和追求精致是分不开的。

几次去上海,吃上海人做的饭,都感到量不大,但是相当精致。哪怕是一顿普普通通的桌餐,哪怕是自助早点,样样数数都做得仔仔细细的。比如油条,炸得不长不壮不粗,但是两股并在一起大都是均匀的,不焦不嫩。不会在一根油条里面还粗粗细细、弯弯曲曲,甚至炸得气泡破裂,皮开肉绽。再比如莴苣,青岛人叶子扔掉,只把莴苣本身绿盈盈地炒一盘;上海人莴苣一个盘,叶子加点佐料也清炒一盘,现在大家都爱吃绿叶菜,因此很受欢迎。比如鱼,鲤鱼豆腐汤里的豆腐,不是普通的卤水豆腐,嫩滑程度和鱼肉成正比……

有了解上海人的人说,上海人做事情如果做不好,不用别人指责,他们自己就会有人站出来批评。这个人不必是领导,可能就是同事,邻居或者是身边的人。上海人是不允许自己马马虎虎胡弄出个什么东西来糊弄别人的,这就是上海人的“腔调”。

前面讲过我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就感到上海教授做学问认真踏实,严谨可靠。后来接触到几位上海高中校长,发现这几位哪里是校长,个个堪称高考教育专家!他们对高考政策的把握,历年高校录取成绩的分析,数据的采集,对邻校邻省做法的熟悉与比较,对本校大多数学生三年学业规划、未来职业规划、一生可持续性发展了若指掌,谈得头头是道,数据信手拈来,对策驾轻就熟,听得人如醉如痴,醍醐灌顶,暗暗伸出大拇指。这就是上海人讲的腔调吧,见识过了,心底还是很佩服。

市井小民也讲究腔调。有一年我的手机充电器不知怎么坏了。所住宾馆的后面恰好是一个居民区,有铺子专门维修电器。小老板年纪不大,是上海人,对我说,放下吧,傍晚的时候去拿。怕我不放心,还特意嘱咐我不用担心,能修一定修好,修不好不要钱,上海人是不骗人的。

后来修好了没有我不记得了,但是他当时又认真,又信誓旦旦说话的样子,我记得反倒很清楚。

今年出差去上海前,不小心把一件刚买的T恤洒上了红酒。酒渍暗沉沉,用洗衣粉洗不掉,用牛奶,牙膏再洗还是没洗掉。上海人总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吧。抱着侥幸心,我把这件T恤带到了上海。结果到了洗衣店,翻出侧标一看,T恤居然是真丝的。雪白的底子,清清楚楚的污渍,像被谁扇了一巴掌的脸,在黑影里白一块暗一块的。洗涤价钱要得很贵,几乎可以再买一件了。本着对真丝的爱惜,我咬咬牙说,洗!

24小时后去拿,污渍全不见了。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恢复成一件新衣服。哈,我痛痛快快地付钱。老板说,洗涤的师傅用了两个小时一点一点地洗,才把衣服完全洗出来。这样的人工算起来,我付的价钱实在是不贵。

哈,这就是上海人,做事情讲究腔调,他答应了你,你就放心吧。

相关文章

  • 上海-印象

    对于上海的印象,是在2012年初,我和二姐一起,从老家来到上海,那年我16岁,她19岁。 经过十小时的路程,到这座...

  • 印象上海

    有人说,喜欢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我没有喜欢的人,却实实在在掂念着一座城。 初识上海,是05年三月份的事,当时为了文...

  • 印象&上海

  • 上海•印象

    托大学生艺术现场展演和我们楚韵新荷女子合唱团的福来到了上海,此次上海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上海的氛围,给我...

  • 上海·印象

    前一程抽时间去了一趟上海,在我的朋友那小住了几天,这也是我第一次去上海。 对于上海的原始印象,就是大都市,繁华如梦...

  • 印象上海

    曾经对上海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的繁华上,如今对它的存在只有负一百分,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上海人还是外地人,就这交通环境...

  • 印象上海

    印象上海 今年大年初一,一家子早机飞上海。记得第一次游上海还是1992年,那时刚出来工作,记忆中的上海无限繁...

  • 印象·上海

  • 印象上海

    & 初识上海 第一次到上海,大约是在1999年春末夏初,现在想来都是好笑和惊奇,撕开了我一个小土妞看世界的视野。 ...

  • 印象杭州,印象上海

    7月11号至17号出岛到杭州和上海逛逛。 印象杭州:西湖处处有是美景,景景优雅静谧,在西湖感觉不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海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wj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