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闽交界的茫茫群山中,有这样一条历史脚印踩踏过的千年古道——仙霞古道。它藏匿于浙闽两省边界的仙霞岭之上,穿行在深山密林之中。古往今来无数行人过客从此穿行而过,他们之中有驻守关塞的将士、挥汗如雨的挑夫、进京赶考的书生、勇敢无畏的旅行家......一生无畏旅行的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先后三次独自穿越仙霞古道。他们把脚印留在了这条麻石铺就的古道,也把故事留在了路上。
如今,仙霞古道已经成为一条著名的徒步路线,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徒步爱好者走上这条一千多年前铺就的古路,感受古道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徐霞客”。对徒步者来说,踩踏的每一步都是一次身心的修炼,这里早已不仅仅是一条千年而已的古道,更是徒步者心灵的“朝圣”之路。
离开江郎山,江山市的行走并没有结束,前方有着更多未知的行程等待着我们,沿着205国道一路往南,一个小时的车程之后,便进入保安乡的一片连绵起伏山地,这片山区统称为“仙霞山脉”,大大小小石头铺设的古道蜿蜒在山间,这条古道正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仙霞古道,最初由黄巢起义军铺设,贯通浙闽两省的古代官道——仙霞古道,仙霞古道是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齐名的中国四大古关口,仙霞关扼守着这条从唐朝到近代浙闽间唯一的商旅要道,为浙闽赣三省要冲,素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仙霞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此后人们又在原开辟道路的险要隘口修建了众多关门,开始设重兵把守。从仙霞关到枫岭关的这一段,是整个古道上最重要的一段,也是最险峻的一段。仙霞关共有四道关门,东北和西南各两关,皆以条石砌成,均建在两山夹峙的危岩陡壁之隘口中,是保卫江南腹地的重要前沿地,犹如打开东南河山的锁钥,仙霞关的军事地位可见一斑。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对于仙霞古道上所发生的军事事件记载和描述的都非常多,在这之中比较有趣的是仙霞岭所经历的角色转变:由最初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先变为叛乱军队的流窜地,接着成为“山区棚民”的造反地,之后又称作为两个政权之间的前沿阵地,民国年间的仙霞岭,曾是红军赣东北根据地的活动地带,又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作用。
仙霞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古称江浦(江山~浦城)驿道、浙闽官道,是跨越仙霞山脉而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水系的陆路连接线,也是一条完整而成熟的浙闽商贸运输线,扮演着仙霞岭山区经济枢纽的重要角色。古道在竹海中曲折延伸,两边是高高的山脉,路有两米多宽,五公里麻石垒砌的古道,是中国保存最 完整的唐末黄巢起义遗址,也是浙江省八大徒步旅行线路之一,仙霞岭上设四关,皆以条石砌成,每关设双重拱券顶大门,关墙高4米至5米,周围崇山峻岭,峭壁深谷,“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号称天设之雄关!
仙霞古道共有四个关,中间两关很短,大概十多分路程即可到,全程走下来2小时左右。
1933年,浙闽公路开通,古道的进了仙霞关,步上仙霞古道,使人感觉到古道的曲与两旁山势的险峻,古道两旁丘陵上生长着栎、栗、楝之类的树林,但见不到大树古树,林中黄叶似铺锦,残破的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一级级延伸着,往前走便见仙霞雄关踞险屹立..正如郁达夫在《仙霞纪险》所描述的“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山上,翠竹摇风,竹影婆娑,耸绿叠嶂,深远娴静,减了山势的陡峭,增了多姿的秀色。
随着石阶的延伸,山势由缓变陡,我们已经气喘吁吁,脚攀着石台,眼睛不时地瞻望山道,山道似乎根式未理会我们的用意,只是一个劲地无情向上延伸,时隐时现,折转绕行。
曲径石路蜿蜒着向着前方,两旁野小花,楠树杂生,林下野碧玉簪、空谷芳菲。峡谷两旁千仞壁立,映山红在岩壁上顽强地生长,翠色的藤蔓铺就朴野之韵。越往里走,山谷愈加幽僻。悬崖上的苔藓如黛,让人生出悠悠古意。
少歇片刻,又继续登临。此番山道虽然还是崎岖,但两旁灌草丛生,古木相间,已无危险,轻风微微,阳光暖暖,劳累之意早被山风吹散。205国道和黄衢南高速公路的通车,更使得古道荒废,虽然如今这条古道除了游客,没有什么人走了,但从磨得光滑的石头上可以想象曾经的繁忙。
登上仙霞关,那群峰耸立,刚劲苍穹;朱崖碧树,峰森间浮云飘渺。
可以这么说,仙霞关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陆路起始点。一条漫漫的古道,其实不仅是连接了浙江和福建两大省份,也让这千年的历史有迹可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