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看这本书?
一方面是:去年入职零一参加新人培训的时候,鉴锋推荐的书,也不全是因为是鉴锋推荐才去看;
另一方便是好奇心驱使,因为书名《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对这本书的好奇让我去了解,因为文化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社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就像是最近学到的在看《私域流量的训练营》中“拟态环境”,想要去了解中国是如果构建这个拟态环境的,而在这个拟态环境下生活的人是什么状态是什么样的,包括一切的行为方式都很感兴趣。
2.看完后的反应?
再看一遍,因为有些地方不是很理解。所以这本书分月反反复复看了2-3遍。
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才会发现作者研究的深远性。然后我的但反应是去查这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在用放大镜找出中国文化的结构,在这个结构是怎么影响人们的方方面面的,延申得非常细节,还做了3次不同时间段的修订。
查了下作者,今年76岁了,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我这个思维是不是正好如同作者说的,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是建立在“”二人的基础上来看待作者的,会去查他的履历而不是直接读他的思想,通过他的思想去了解他)不过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写作的背景,因为90后00后的个体思想萌芽。
本书的序言有3篇
作者38岁的时候出版的书在1983年——美国
第二次修订的在1989年,44岁——加拿大
第三次修订在2003年,58岁——美国
正式出版是在2015年,作者70岁。在开个开放期间构思和拟定了,我在想作者真不怕被打么,如果在中国的话大概会被批斗,在文革时代他凭借自己的批判思维分析当下的中国人,我想做很勇敢也很欣赏作者。网上查了下在2015年之前这本书是以手抄本的方式在市面上流通的,在思想还相对闭塞的时候应该是不给予出版的,能够见到这本书也是中国人思想进步的表现。
3.收获?
一方面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历史学家的结构性思维,从底层文化结构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这个思维模式下的人的行为、心理等,有自己到社会再到延伸到整个中国人,这个结构性思维也是值得去借鉴的一个模型。我们要去认知一个实物,可以由表及里,由里在推出表层现象,并且引发出读者的思考。作者不是在讨好读者,而是展示出自己对于中国客观察。
另一方面对我的自己的认知的影响是:
1、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2、当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合群是正常现象
3、不需要为了讨好别人而委曲求全
4、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很重要
5、去研究和了解自己
6、性非恶魔
弗洛伊德”的“口腔阶段”与“肛门阶段”之上就是“阴茎阶段”与“生殖器”阶段,中国人从口腔到肛门阶段都是在被培养依赖感,都是在搞“二人”制约“一人”这一套,因此造成人格松垮与被动的人格,在面临“成人”任务时,易倾向于稍遇到障碍就打退堂鼓。而被动性的人格,其“控制”世界的方式,也易滋生“自恋狂”的幻想,希翼自己不用去动一根手指,一个理解话的对象就会主动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但幻想归幻想,到了实际状况中,又往往过分地受别人“人言可畏”的制约,变得畏手畏脚,踟蹰不前。
作者引用得图书:
《白色旅馆》——弗洛伊德
《芙蓉镇》——电影
老子
庄子
道家
儒家
王阳明
(以上的引用典故,是最初的文化。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延申出现在文化形态)
网友评论